标签:
时事评论 |
地方上的“禁酒令”,时有所闻。为禁酒,使出铁腕手段的,也不在少数。然而,敢于公开算禁酒“经济账”的,河南信阳市很可能开了先河。从今年年初“禁止在工作日中午饮酒”,到8月初,据说当地财政的接待费用中,仅酒水一项就节约已近4300万元。4300万元,也许比不上一个贪官一次的灰色收入,对于信阳这个中部欠发达地市而言,相当于一个小县的财政收入。如果量化的形象一些,“用这些费用可以建一个工厂,建40到50所小学”。
信阳市的这个举措,经过新华网的报道后,政府禁酒的“信阳模式”之说,随即出现。市委书记王铁,随之成为公众人物,信阳的知名度,据说因此提高了不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地政府会频频禁酒呢?“禁酒令”多如牛毛,透露出的信息是,政府早已成为酒类的主流消费者。“无政(府)不买酒,无会不饮酒”。更有甚者,在个别地方,官员喝酒甚至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一杯酒能换来10万元的扶贫款,早已不是笑话。
一方面逼着喝酒,不喝酒就办不成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禁酒,为禁酒,各种“撒手锏”都用上了。信阳市规定,“明知故犯(工作日中午饮酒)者,就地免职”。为监督,还派出了三路“钦差大臣”。官员和白酒之间的这种“游戏”,纵然“信阳模式”在全国推广,便会不复存在吗?难!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铁腕禁酒”,其实也是很不彻底的。谁都知道,官员的就消费,在晚间而不在午间。可见,只打白天喝酒不管晚上开怀畅饮的“信阳模式”,很难终止政府版的“官酒游戏”,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损害政府和白酒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
政府的招待费不透明,招待费预算自己规定,是“官酒游戏”存在的基础。不从政府招待费的预算上改革,单靠地方“一把手”的道德自觉对抗官员饮酒,“官酒游戏”休止得了吗?
官和酒,是到了该分家的时候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