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用文言文评曰:“不知此官何德何能,竟需若多人送行。果是清官能吏必有万民空巷垂泪挽留,仅只10余车,似乎,呵呵,如真爱民如子两袖清风,须学青衣小帽夜半而去,何需大肆鼓吹,于路喧嚣,无爱民之政而有扰民之去。一车鞭炮,所费几何,所用己钱乎,民脂民膏乎,自不必言。此一去而害两命,不亦杀人乎?欲抱佛脚而归黄泉,莫非咎由乎?爱民者不扰民,此老子所谓无为而治之意。于此,余不见之。”
“乐”极生悲,没错的。一个镇党委书记,不过是平调而已,如此兴师动众,任由村干部欢送。如果是高升,规格又该怎么提升?送行的村干部,装着满车的鞭炮,按理说该是高兴无比了。令人不懂的是,是这个章书记在上河镇不得民心,也不得村干部之心,调走了,举镇同庆呢,还是这位书记功德累累,村干部依依不舍呢?除了鞭炮声和客套声,似乎没再听到别的更有意义的声音了。
官场上的迎来送往陋习,自古就有,迄今不绝。笔者的一个同学,刚到一个省级组织部门上班,被领导批评不懂得“迎来送往”。可见,“迎来送往”,在组织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层官员变动,除非革职查办,迎来送往,哪怕是演戏,也要演得像样。没有官德,没有口碑,自己给自己造。如此歪风,如果不是上河镇的这起“迎来送往事故”,恐怕没人当回事。这类事情,即使场面再隆重,毕竟难登大雅之堂,无法被媒体当作正面典型报道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幸亏遇到这么一起“血案”,将官场上流行的迎来送往陋习,炸裂了给人看。此事发生后,当地人也许更关心章志芳能否顺利“履新”。对于外人而言,由此能否炸得醒整个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之风,似乎更值得讨论。
为官一任,总有几个关系不错的人。离任之际,有点伤感,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正常调动,况且同在一个县,相隔能有多远?临别前,在路边挥手告别,足矣。在这起“迎来送往爆炸事故”中,上河镇这边,看样子是要送到目的地了;章志芳履新的巴山镇那边,如果知道这边的隆重场面,敢怠慢信任领导吗?不敢的话,是不是要在镇界边列队恭候新书记到来?是不是也事先准备好了满车的鞭炮,等着燃放呢?
但愿一次血的惨案,能够炸醒大大小小的官场,下次遇到官员离任、上任,千万别搞迎来送往这套俗不可耐的形式。出了命案,履新不成,再被追究责任,“喜事”变成丧事,划不来啊。
前一篇:也说有钱先“紧”着百姓
后一篇:就这样了却“黑砖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