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闻高考也有“钉子户”

(2007-06-30 12:16:39)
 

“钉子户”,已经变成2007年的一个流行语。拒绝强行拆迁,有钉子户;校园求爱,也有“钉子户”。超乎想像的是,就连高考,也出现了所谓的“钉子户”。且看这个“钉子户”:


今年是长沙市曹湘凡的第13次高考,499分的成绩让他多少有点失望。虽然填报了湖南第一师范的志愿,但他明确表示:“就算录取了,也不会去读。”(《潇湘晨报》6月30日)


不错,高考政策放宽后,高龄考生早已出现。从这个角度说,单纯按年龄计算,39岁的曹湘凡,算不上真正的高考新闻人物。他之所以“新闻”,在于他的“韧性精神”,虽说我不清楚他的这个“韧性精神”,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


小时候,听老师讲过一个复读了5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老师批评他笨,哪知这个孩子颇不服气:我爸读了6个一年级。本以为这是最牛的复读专业户了,及至看过曹湘凡的“事迹”,不得不承认,这个“钉子户”,即便《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也要甘拜下风了。

时下的高考制度,肯定有懈可击,尽管目前尚无更好的制度取而代之。曹湘凡是不是一个畸形的考生,他自己当然不会承认。有人说他是当代的范进,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说法。范进是屡试屡败,才有一大中举,发疯的结局。范进为的是考试成功,而曹湘凡则不然,他是将高考当“乐趣”,在“玩”高考。按照他的说法,哪怕考上重点本科院校,他也不去读书。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会这样以高考为职业吗?


可以说,高考“钉子户”,未必是高考制度的错,恐怕和这个“钉子户”的个人心智缺乏健康有关。十三次高考实战演习的经历,和499分的最新成绩相比,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他自称锲而不舍参加高考,为的是辅导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就凭这点可怜的考分,家长们能放心请这样的辅导老师吗?考试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办班的机构多如牛毛,新东方都上市了,曹湘凡如果真的优秀,纵然没有办起自己的专业培训机构,至少衣食无忧,应该问题不大吧。“高考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必须依靠给学生做家教养家糊口。”从报道中描述的情况看,他之所以不去读书,是因为读书之后,养不起家里的三个女儿。也就是说,单靠他当高考辅导老师,糊口都有难处,还自称研究高考题型变化,并且宣称已经在琢磨2008年的高考题型变化趋向了,是不是过于王婆买瓜了?


对于高考“钉子户”的新闻,我们该反思什么,无异是个问题。如果说高考改变命运,那么,像曹湘凡这样即便考上也拒绝报到的特殊考生,高考对他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莫非,就是真正的乐趣吗?有人说,他这是典型的“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果真如此,他所在的街道居委会,是否该关心一下,找心理医生帮他诊治,帮他寻觅一份比当家教更能养家的职业?单纯的指责,或者怜悯,是无济于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