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华是湖南省宁乡县全民乡南洲村人。在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毕业后,他又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他写信给省委书记要求报效家乡甘当“兼职农民”,彭文华一下子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20日)
研究生毕业当农民,彭文华不是第一人;当“兼职农民”,倒是第一遭听说。他父亲得知他的这个念头后,撂下一句“你现在真的是有出息了!”便挂了电话。望子成龙的彭父,话里带刺;通读这则报道,笔者对彭文华“事迹”的评价是,给省委书记写信表白当“兼职农民”的决心,算不得真正的“出息”。
研究生毕业,心系农村,以求报答父老乡亲,这种热情,在今天的社会里,非常稀缺。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能怀有如此抱负,确实值得赞许。世界是个舞台,不管在哪里,只要能放出光彩就成。笔者家乡一个老北大毕业生,在文化部工作多年,二十多年前,毅然辞职回家当全职农民,协助妻子将家乡建设成一个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新农村。这样的“全职”知识分子农民,真的有出息,我打心里佩服。相比之下,彭文华实现理想的决心,显然逊色许多。父亲一句挖苦的话,孝顺的他,便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全职农民”做不了,当“兼职农民”。
如果说忠孝难全造就的这个“兼职农民”还算有出息的话,那么,这个年轻的“兼职农民”的下一步棋,则大煞风景了。研究生毕业选择什么职业,是其自己的事情。当全职农民也好,兼职农民也罢,和所服务的村庄有关联,只要工作和兼职两不误,不是不可以。可是,彭文华给省委书记写信,表述自己的决心。这么做,表面上看,还真是一种很大的“出息”。他的信,省委书记批示给长沙市,当地的领导,焉敢不把省委书记的指示当回事?接下来的一切,自在预料之中:从市里到县里,包括银行系统,莫不鼎力支持彭文华这个“兼职农民”的计划。换句话说,他这回可真“出息”了。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出息”,有投机取巧之嫌。假如彭文华不是靠炒作手段,或者说他的炒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譬如说,写给省委书记的信,石沉大海,还有今天的这个新闻吗?写信表决心的动机是否纯正,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彭文华并不隐讳自己的这种“杂念”:“当时想,有了省里高层领导的重视,自己实现愿望会有好的环境。”
希望得到省领导的重视,活用诸葛亮的“借东风”计谋,可以成就一个彭文华,可以造福彭文华老家所在的村子。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不具有普适性,众多的农村,哪怕接纳再多的“兼职农民”,只要没有高层领导的关照,怕是也难以有太大的作为。不信,下放一批博士到农村兼职,领导不批示,媒体不炒作,几年过后看看怎么样。
给省领导写信式的“出息”,笔者不敢恭维;所有的省委书记下次遇到类似的信函,当谨慎批示;媒体对这种特殊化、不公平竞争的做法,该有所警惕,而不是以赞歌的形式“合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