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为艺术,我一直抱有成见,至今没有“悔改”的样子。不为别的,源于时下的“行为艺术”,过于猎奇、过于功利。哗众取宠,只能适得其反,糟蹋了这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行为艺术有如缘木求鱼,行之不远。然而,5月15日的一则和“行为艺术”有关联的新闻报道,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女硕士研究生嫪彩(化名),被郑州某学校引进,之后校方承诺的住房迟迟没有解决,嫪彩任教两年后选择离开。校方要求她赔付违约金,失业的嫪彩生活无着落,在街头摆摊卖菜。(《郑州晚报》2007年5月15日)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街头卖菜,就当我是在体验行为艺术吧!”嫪彩送别记者出门时的这句话,乐观中透着某些酸楚。她自言这是在体验“行为艺术”,为了和那些乌七八糟的所谓“行为艺术”区分开来,我给嫪彩的这种行为艺术加了个定语:“社会”——“社会行为艺术”。
和“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所不同的是,“社会行为艺术”是自然的产物。嫪彩今天的困境,也许有她自身的原因(比如,学校落实不了许诺的待遇,自己忍一下也不至于卖菜)。性格决定命运,以辞职抗争单位的不公,是艺术家的禀性。在这一点上,嫪彩做到了。她的辞职,不是出于追求“全球第一”的功利目的,而是性格使之然。尽管街头卖菜的滋味不好受,她能熬了两年也不回头,和那些浅尝辄止的行为艺术家们昙花一现的行为艺术表演相比,嫪彩所体验的这个“社会行为艺术”,无疑更具“艺术价值”。
从这个行为上,我们看到了时下一些用人单位的不受信用。笔者的一个师兄,硕士毕业后到家乡一所高校任教,当初许诺得让我们眼馋的条件,迟迟无法兑现。这位仁兄,可能缺乏艺术细胞,也可能没有当“社会行为艺术家”的勇气,最终选择了考博离开。嫪彩则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卖着蔬菜做课题、学英语。这样一种“社会行为艺术”模式,是不是全世界第一例,我不敢说,不过,从这件事上,折射出现实中存在不公一面的同时,也震撼了我们这些缺乏“艺术细胞”的人们。原来,嫪彩是在抗议原工作单位,在她辞职后,拒绝退还人事档案,最终被迫流落街头的。“一直以来,我从没把困难当回事,再穷的日子也能过下去。工作失去也就罢了,我多次要我的档案却无果,我曾想到通过法律途径,但高昂的律师费用让我却步!”这种将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观赏的“艺术”,虽然苦了她自己,但对社会的进步,最终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嫪彩的“社会行为艺术”,不仅在于她的乐观,还在于她的助人精神。如果说和中学生同住,辅导他们英语还有“蹭”住宿费的“嫌疑”,拒收卖菜同行女儿的补习费,则是真正的无私了。“社会行为艺术”的闪光点,同样体现在这里。
感谢社会,感谢不公,给了“社会行为艺术家”从事社会创作的灵感。这样的“社会行为艺术”,值得鉴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