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卫生部宣布撤销牙防组。在此之前,牙防组早已声名狼藉。这个消息一经传播,马上有人提出异议:牙防组不能一撤了之。干部正常离任,尚且需要接受审计,何况一个备受争议的机构呢。撤掉是主管部门一句话、一个文件就可以决定的事情,不将撤销的原因告诉公众,不仅公众不服,尤为可怕的是,以后类似的机构违规之后仍然不用担责。所以,原牙防组的成员,在被调查完毕之前,且慢走人。
10日,卫生部发言人证实,全国牙防组在认证以及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对其进行调查。当晚,曾任牙防组副组长的张博学教授表示,并不知情“牙防组在认证事务中涉及经济问题”的消息。他对牙防组成员的流向也不知情。(《新京报》2007年5月11日)
尽管发言人没有明说究竟是哪个部门介入调查牙防组的经济问题,不过,只要不是卫生部在牵头,调查的可信程度就不至于太低。这里,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调查结果本身,而是调查牙防组本身有何意义。
笔者以为,牙防组应该成为全国“Q防”的标本。何为“Q防”?请允许我生造这么一个陌生的临时词组。Q者,问题之英文字母缩写也。所谓“Q”,意指那些自身虽不健康却能很滋润地活着、蒙骗公众、敲诈企业、赚取不义之财的非官非民机构;所谓“防”,借“牙防组”名称的“防”字,指代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机构”丛生,并且怀揣“不倒翁”的绝技。一句话,“Q防”,就是防止牙防组之类官方背景的营利性机构祸国殃民。
应当承认,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牙防组,正在变成全国“Q防”的一个标本。何以见得?全国牙防组“生前”,虽然问题多多,饱受非议,竟能奇迹般地将“生命”维持到今年的4月底。这种“垂而难死”的“生命力”,颇具典型性。正因为如此,它的“死掉”,才具有了标本意义。现在,一个“牙防组”倒掉了,卫生部里还有没有类似以营利为“职业”的机构?除此之外的其它部委,有没有这样的“牙防组”?如果有的话,是哪些机构?其实,这些机构隐蔽得并不深,只要盯住电视屏幕,从各类推荐产品的广告中,不难揪出一批倒卖“批文”的机构。企业之所以喜欢给自己的产品戴上这类“认证”、“推荐”、“指定”、“评选”的帽子,无非是这些“帽子”是官方背景颁发的,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自然也没有不收钱的义务认证、授牌劳动。最终为这类“劳动”支付工资的,只能是众多的消费者。
性质蜕变,挂羊头卖狗肉;服务变味,叫卖认证营利;倚仗后台,一条道走到底。这是笔者对牙防组多年来“政绩”的概括性总结,也是此类营利性机构的共性。“Q防”就是要预防具有这些特征的机构的存在。
“Q防”主要靠舆论监督,而不是“牙防组”的爹娘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