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教育“返祖”喝彩

(2007-05-10 11:32:18)

“返祖”是遗传学的术语。据说,返祖现象也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证据。其实,“返祖现象”并非生物领域的专利,在社会领域也广泛存在。今天,便发现了一个“返祖”案例。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日前,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大、清华、北航、南开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北京晨报》2007年5月10日)

教育有如生物体,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细胞”(学科)裂变的漫长过程。学科的多样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毋庸讳言,在“教育进化”过程中,独立出来的“细胞”越多,细胞之间的亲属关系,相对而言也就越是疏远。有些“细胞”,甚至脱离了“五福”,形同陌路。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是积极的进化,还是消极的进化,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进化”并不必然意味着进步。正因为如此,每每听说某某大学又独立出来一个新的学院,当事者竞相弹冠相庆之时,旁观者也许在黯然神伤,因为学科之间,从此又多了一行“篱笆”、一道“围墙”。学科“细胞”表面发达,隐喻的是学科越来越狭窄,由此培养出的人才,其知识越来越“纯而又纯”,纯到只配当专家而不可能当学者的地步。

高校里,学科“细胞”的现代化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理工科的学生,不懂历史,不熟悉本国的文化,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可怕的是,许多学生大学毕业了,有的取得了硕士、博士文凭,居然还驾驭不了母语。错别字、病句、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几成时代通病。这种尴尬,出现在理工科学生身上还情有可原,而一些文科学生,包括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字功底也未必超过得了我这个电大生。这种“时代病”,和教育制度有关。取消大学语文,将逻辑课从必修降格为选修,过分强调外语和“两课”,长此以往,国民的文化素养能不出现“亚健康”,已经谢天谢地。问题是,现在虽不敢说病入膏肓,却也病得不轻。忧心忡忡之际,看到教育部的这个规定,除了喝彩,还是喝彩。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走极端,变成了我们的一个“新国粹”。说西方文化好,自己的传统文化,便糟得很;鼓吹传统,马上又把她抬到能“包治天下”的地步。教育亦然。看到文言文的缺点,便全部白话了;觉得外语有用,随即冷淡自己的母语。与此不讲“孝道”、不讲历史继承性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最终遭殃的还是自己。

“终于有人说人话了做人事了。”“语文是百科之母。” “没有语文,如何了解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想学语文,做中国人你够格么?”“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理科也没有大发展。世界上的大科学家,没一个不是人文修养高深的。”“唯用对工作非常有用的《语文》课竟然没有上,非常的遗憾。”“好在我当年自己业余时间自修了大学语文,所以工作后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

听听这些和我有痛感的喝彩吧,相信语文课在高校“返祖”归来,受益的将是年轻的大学生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