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这句话,一般被认为是“民生”的最早出处。按照《辞海》的诠释,“民生”是指“人民的生计”。永年县将一系列和“民生”相关的事务,当作考核职能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硬性指标,对永年当地的群众而言,无疑是莫大的福音。有了这个“民生硬标”,年度内不能造福百姓的主要官员,面临降低实绩档次、诫勉谈话直至调整职务等惩戒。为了完成指标,不得不尽最大努力造福一方。换句政治术语,就是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官员自己才能免于挨板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年县的这个干部考核指标,体现的是“以民生为本”,应该被肯定。
不过,透过“民生硬标”规定,笔者的担忧随之而来。
考核干部,不看汇报材料看政绩,好固然好,如果不问实际,硬性作出规定指标,未必科学。考核一个官员的合格还是不合格,优秀还是良好,需要用政绩说话。然而,“用政绩说话”却不能一刀切。比方说,同样提拔两个正职领导,派到不同的单位(乡镇),所任职的单位各方面的条件不一样,决定了竞争的某种不平等性。到经济条件相当好的地方工作,在完成基础建设方面,显然轻松于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全县考核官员,指标只有一个,且都是“硬梆梆”的,敢问那些在落后乡镇(县局)任职的一把手们,内心里能服气吗?不服气的话,即便不发表怨言,对其工作还是有影响的。所以,考核指标,不该(事实上也不能)简单划一。永年县的这个考核办法,笔者觉得过于形式主义了。
“民生硬标”还有一个潜忧,有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为“政绩”而惟“政绩”,已经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灾难。许多“政绩”,是官员打磨的一个“工艺品”,刻意雕琢的。正因为这样,以至于“政绩”在汉语里,具有了某些贬义的因素。永年县虽然没直接使用“政绩”二字,但从要求官员送多少民工出去打工、打多少眼水井、建多少个合作医疗机构来看,分明是在迫使官员制造政绩。假如官员完成年度任务有难处,会不会虚报数字,或者搞些应景工程?前者是浮夸,后者是浪费,哪种都不好。
此外,这个“民生硬标”,很难长期执行。或者说,缺乏长期的可操作性。民主的考核指标,是民意测验,我们某些地方的考核,则是形而上学的继续。永年县的这个“民生硬标”,纵使合理,恐怕也是“一次性”、至多是几次性的“快餐产品”。农民数量有限,全部送出去打工了,这个指标如何完成?饮用水问题解决了,再拿这个考核官员,不怕造成“水灾”吗?合作医疗体系建好了,还能考核下去吗?从报道中列举的有限指标中,我觉得缺乏长期的适用性。考核指标,总不能朝令夕改吧?
趁这个《考核指标》尚未出台,奉劝永年县有关部门,还是缓期出台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