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半文盲”、“素质低下”等词语,10月10日下午,中央美院数十名研一学生中途离席,并集体向教务处反映此事。12日,中央美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校方称师生应互相宽容,将在下周二协调此事。(《新京报》2006年10月13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试想,如果我是学生,被老师含沙射影地用这些贬义词讽刺挖苦的时候,心里肯定不会觉得温暖。语言暴力,是这起教学事件的导火索。如果说,利器是伤害身体的武器的话,语言就是伤害心灵的武器。身体的伤痕可以用药物治愈,心灵的阴影恐怕难以找到灵丹妙药。如果说,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的话,实在叫人无语。
对此,这位老师辩解,“他觉得这个事情几乎可以说是文明与无知的冲突”。我倒想问问,谁代表了文明,谁有代表无知?如果他暗示的是自己代表的是文明,有文化有教养;而学生代表了无知,缺乏知识,不明事理,没有起码的教养和文明规范,以及作为学生的规则。我举双手反对。部分学生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理论知识的现状,不容否定。但是,这个老师的行为就未必表示他就不“无知”。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言下之意就是要我们做个有教养的人,首先老师教会我们说话文明的基本语言,就是使用礼貌用语十个字,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老师从没告诉过我们,说骂人的话也是有教养的行为。
要做一个文明的人,最起码应该做到语言和行为讲文明。而老师,作为一个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的人,更是应该为人师表,恪守文明的规范。我认为在大学里,培育人才比传授知识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说它困难,是因为要教育一个学生做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人,不是上几门专业课就能完成,其中的道理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自己体会。说它重要,那是因为如果学生连要做一个合格的人的意识都没有,如何能确保他以后在社会上做一个奉公守法的人?因此,一个合格的老师必定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这也决定了老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更要小心谨慎。如果老师的言行都不文明,如何要求学生文明。
当然,现在的学生很冲动,说半点不好听的话,立马反抗,绝不低头。学生终归还是需要老师好好教育,耐心指点的。一个老师如果能把学生从“无知”引向“有知”,这才能真正说明这个老师的“文明”。
说到这里,如果中央美院的这个老师还煞有介事地坚持这起事件完全是因为学生的“无知”而引起的话,我们只能劝他再好好的接受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