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掰玉米何以生是非?

(2006-09-26 12:10:53)

9月,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几十所中小学经区教育局批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上万名学生娃陆续去掰玉米。这项当地教育部门旨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学校补充教学经费的活动,招来不少怨言。(《兰州晨报》9月26日)


上万名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掰玉米活动,“掰”出不少是非,大约出乎组织者所料。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从这则新闻中,好像让人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时,农忙时节,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去帮生产队摘棉花、掰玉米,甚至在马路上拾(牲畜)粪,每每回忆起来,丝毫不觉得坏事。为什么如今农村的中小学生,到玉米地里干农活,就惹出了是非?


世间许多所谓的“是非”,其实并不绝对的标准。上万名学生掰玉米,也是如此。


肃州区教育局要求辖区学校组织学生到田间干农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你能说有错吗?不过,从报道中隐约知道,教育局是真正的“老板”,学生掰玉米不是义务劳动,对方给学生的报酬,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是要“收税”的。肃州区教育局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劳而获?如果是的话,其安排学生出去劳动的动机,可曾经得起舆论的质疑?


学生掰玉米“掰”的“是非”中,校方也不是没有责任。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比现在更穷,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给学校交牲畜粪便,其它劳动都不是义务的。摘的棉花,论斤给钱;捡的麦穗,学校收购,不打白条。那个时候,谁不劳动,就没有零花钱。这样的勤工俭学,哪怕学校赚钱,学生和家长也不会说什么。通过劳动,让我们知道钱来之不易,懂得了什么是“劳动光荣”。可是,肃州区的那些学校,承包的农活,工钱是否给了劳动的学生,报道中没有说清楚。不过,从不去参加劳动的学生要交钱的内容不难推测,很可能掰玉米是名副其实的义务劳动。义务阶段教育的学校,真的到了需要学生来养活学校地步吗?我怀疑。盘剥学生的劳动所得,则能不利令智昏,被外界所批评?


其实,“是非”之中,部分学生家长的做法,也不敢恭维。害怕劳动“累着”孩子,宁肯掏钱,也要让孩子逃避劳动,这种“关爱”,未必合适。家长是孩子的生活导师和人生导师,这个环节出了偏差,“小树”长大后,能否真正成材,不好说。有家长以掰玉米是超强体力劳动为由,帮孩子逃“劳役”的,只是不知道,这100元钱,究竟买到的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从小不能吃点苦,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整个一个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危及的恐怕不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参加一些劳动,是对孩子的真正的呵护和爱护。相反,花钱买“缺工”,反而得不偿失。


如果没有“利”作祟,安排中小学生掰几天玉米,接受实践教育,多好的事情啊,不幸被几个钱,全部给搅浑、变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