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线模量’是我的,更是国家的。”焦五一的这番话,一点不假。焦五一的这个“弦线模量”,虽然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怎奈,掌握科研成果认定的官方机构,拒绝承认。表面上,吃亏的是焦五一个人。其实,最终遭殃的却是国家,因为通不过成果鉴定,成果进入不了国家颁布的规范目录,导致这项成果的推广,受到很大限制。如果历史证明“弦线模量”理论完全正确,确有推广利用价值,多年来那些阻挠这个理论的科研成果“把关人”们,其历史罪过将有多大,他们该不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怎样承担?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学阀”一词。那么,主管科研成果鉴定的专家们,算什么呢?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只好暂时用“研霸”来代替。“研霸”何以称霸?“让运动员做裁判员,严格按照大纲规定进行鉴定,恐怕很难。”一个“弦线模量”理论迟迟得不到认定的知情人士如是说。原来,“研霸”之所以可以独霸一方,和他们自身就是研究人员有关。不过,单凭这一点,理由并不充分,因为科研成果认定,不可能找外行当评审专家。“裁判员”如果没有当过“运动员”,怎么可能胜任“裁判员”一职?科研成果鉴定成员亦然。如此说来,为什么有的科研成果“把关人”可以遵循学术道德,秉公办事,而有的专家,却变成了“一夫当道,万夫难过”的所谓“研霸”?其中一位“把关人”跟新华社记者说的话,无意中泄露了天机:“按他(焦五一)的办法,什么措施都不要了,那么简单,我们这么多的大学教授,勘察设计人员都是傻瓜、白吃饭的吗?”原来,自己搞不了的东西,别人搞出来,丢了自己的面子;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别人不得否定,否则就是不合乎常理,不予审核!
“研霸”真牛,他们把持着鉴定会的话语权,不给焦五一发言的机会,不给“弦线模量”理论受益单位代表介绍经验的发言时间,可以开门见山地以盖棺定论的语气,明说成果鉴定的得分不可能高。如此蛮横霸道的作风,如果出现在其他行业,也许还情有可原,在学界和科学界出现,则很不正常。科学研究,最需要鼓励创新,最需要民主。如今倒好,顺“研霸”者昌,逆“研霸”者纵使不亡,也得把你打入“科学冷宫”,只要这帮“霸王”们不卸任,你就甭想有“平反昭雪”的希望。这是什么世道,什么科学作风,什么科学精神?
是到了刹刹“研霸”威风的时候了。有“研霸”当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繁荣;“研霸”擅权,笃定要出现误国坑人的“科学冤案”。刹刹“研霸”的威风不难,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字和单位,组织国际性的科研成果听证会,我就不信,“研霸”还能霸得起来。
“研霸”是官僚科研体制的产物,这个不合理的科研体制,是不是也该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