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31日,是传统的端午节。每逢端午,让更多中国人念叨的是“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去年,韩国将其“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批准,在中国引起轰动。作为端午节发源地的中国,开始重视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保护。今年的端午未到,围绕端午节的新闻,已经“上市”了。
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随着“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现代快报》2006年5月23日)
端午的来历,大约有五个不同的版本:一是纪念屈原说;二是迎涛神说;三是龙的节日说;四是恶日说;五是夏至说。第一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影响也最大。第二种说法出自东汉《曹娥碑》,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正是苏州今年准备举行大型公祭伍子胥的理由。据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再度引起关注。
苏州奉伍子胥为端午节的正宗鼻祖,以政府名义举办公祭活动,不可谓不重视这个传统文化节日。尽管如此,笔者禁不住还是想问一句:地方政府打“端午”牌,公祭的盘子里,到底“端”的是什么祭品?公祭是每年一度的惯例,还是一时的兴之所致?换言之,公祭以伍子胥唱主角的端午节,最终目的何在?
平心而论,在传统节日习惯和当代生活接轨方面,我们一直比较困惑。可以说,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文明”的根基差异很大。历史的文化遗产,又抛弃不得,继承起来又不能照搬形式,这个现实难题,因为迟迟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得两种文明之间的代沟,愈来愈明显。工业文明本身很难产生长久的、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民俗传统,这也正是农业文明遗产需要延续的缘由。寻找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的切入点,成为一项最为急迫的任务。
苏州这次公祭,内容主要是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以及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笔者不觉这样的活动能让苏州民众从心理上接受伍子胥,接受端午节。苏州即将举行的公祭活动,依我看,与其说是振兴传统文化,不如说是在借公祭增加政府文化政绩的资本。文化政绩不是公祭这种形式,就像去年许多地方公祭孔子一样,照样无法让儒学名至实归,成为“人们需要”(许慎对“儒”字的解释)的学问。同样,端午乃对正直的、因爱国而遭迫害的英雄的自发性悼念活动。试问,粽子、划龙舟、公祭本身,能让当代民众感受到传统纪念活动中蕴含的特定文化含义吗?
寻找传统节日的历史语境,提供类似的历史文化语境,比纯粹的公祭,单方面的推举某个历史名人,更有现实意义。端午节,我们不妨“端”历史语境的盘子,和现实结合,再借用粽子、龙舟等道具,那样的端午,是否算与时俱进呢?
前一篇:“看不起学校”便退学?
后一篇:迁怒乃“湖南血性事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