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确实该给准院士照下X射线

(2006-05-20 11:55:02)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邹承鲁称,人治和腐败是中国科技两大致命伤。他建议把院士候选人的科学贡献等全部在网。院士选举是全国科学界的事,应该接受全国科学界的监督。任何人都可以对这些候选人品头论足,提出意见。
院士涉嫌造假的事件,在中国渐多,严重威胁到院士队伍的学术声誉。邹承鲁院士呼吁在增选院士时,预先将候选院士的名单在网上公布,接受全国科技界的监督,不失为一个好主意。邹院士的建议能否被采纳,下一步关键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事情了。
个别院士陷入造假旋涡,并且陷进去的院士很少有洗刷自身清白的能力,尽管迄今为止,没见哪个院士因此被摘去院士的头衔,但这些当事人的人品和学术声誉,已经受到怀疑。有些院士,被指在竞选之前,已经不择手段造假,最终“混”进院士队伍的。
传播学中,有个“把关人”理论。其实,把关现象无处不在,严格地说,它并非新闻传播领域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现象。就增补院士而言,事前的把关,意义重大。候选院士名单的确定,当然是院士增选委员会(这个名称,不知道准确与否)的分内职责。重要的是,负责鳞选新院士的成员,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大可能对每个候选院士的经历、学术水平和人品,都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其“火眼金睛”尚且难以识别天下所有的妖魔鬼怪,何况肉眼凡胎的评委,他们可以审查文字材料,却不能详细搜罗每个候选人的所有东西。正因为这样,评委完成初评后,接受邹承鲁院士的建议,把准院士的名单上网公布,最后再在网上设立匿名举报箱,允许网友对准备批准的每个准院士“指手画脚”,相信网络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个准院士如果之前存在学术造假,或者人品不端,网络批评的匿名性,决定了批评的真刀真枪,丝豪不留情面的。
网络好比一台X射线机器,在互联网公示准院士名单,候选人的五脏六腹,统统置于网民的监督之下。如果准院士网络公示能得以付诸实践,最好放在各个门户网站上,包括新语丝网站上,同时接受各个群体的监督,而不是像邹承鲁院士所说的那样,仅限于科学界的监督。虽然科学界之外的人士未必内行,监督起来甚至还可能情绪化,但是,和科学界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群体的监督,也是最坦诚的。古人云,无欲则刚。的确如此,我不奢望从准院士那里得到什么回报,品头论足起来,当然要快人快语了。何况网上较真的网民大有人在,大家各自搜索公示的准院士的资料,仔细分析,这样的民间“把关”一旦得以实施,至少可以大大降低带“病”竞选者的成功率,利的是国家,罚的是有短处者个人。
院士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楷模,同时也应该是学术品格、做人准则的楷模。考博士前,招生单位尚且要求考生做体检,评选院士,不给准院士们彻底“体检”,怎么能行?这个“体检”,当然不止是身体方面的检查,而是全方位的透视了。
新语丝等“X射线设备”现成的,就看增补院士的两院领导是否院士享受网络免费体检这个“福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