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高校,老教授提醒我们,当好大学老师,没有五年的磨练,是站不稳讲台的。起初,没理解“站稳讲台”的含义。后来,逐渐悟出了个道理:站稳讲台,要学会“混搭”知识,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用于教学。
比如,大学语文课,讲《诗经·氓》。还没上课,学生跟我说:“老师,这篇课文,我们高中就学过了。”遇到这样的情形,如果不补充些新知识,学生能感兴趣吗?学生停课提不起劲,当老师的如何站得稳讲台?更不要树立师者的形象了。我告诉学生,别担心,过一会儿你们看看,大学老师的《氓》和高中老师的《氓》,是不是一个味道。
《氓》是爱情诗,他的“二三其德”,历来被后人批判。个人感情的之间的恩怨,不是不能讲,只是很难讲得出彩。于是,我采取“混搭授课”策略,从当时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入手,谈氓抛弃妻子的经济原因;从“抱布贸丝”,解释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说到古代的交通工具和服饰,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城市状况。总之,用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混搭”着授课,比已为纠缠于道德说教的爱情悲剧分析,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知识时代,人与人之间,知识的鸿沟越来越小。师生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在缩短。为人师者,沽名钓誉,是赢不来学生的尊重和景仰的。怎么办,混搭授课,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们常说,文理学科,应该相互渗透。何谓学科“渗透”?不同学科的知识,从“混搭”走向融合,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大约就是对“渗透”这个抽象词语的形象化解释。
混搭授课,既可以让讲课者其乐无穷,又可以开拓听课者的视野,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知识享受。举个例子吧。本学期,接受了编辑学课的讲授任务。怎样吸引学生,如何让他们从中真正受益,而不是为学分而学习,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理论要讲,编辑业务要谈,但是,仅有这些,好像还不够。编辑的基本功,不是几节理论课便能解决的。为鱼和熊掌二者“兼得”,我搜集了一批容易写错、读错、用错的字词,还有成语,运用到课堂上。这也算名副其实的“混搭授课”吧,教材上,虽提到了“无错不成报”,也强调了编辑的文字素养,但没有专门的训练。这样的“混搭”,虽有学生不大感兴趣,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觉得有益。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混搭”的名声,迄今为止,也许不是特别好听。但是,混搭却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三百六十行,行行都离不开“混搭”。真正的“混搭”,不是胡乱拼凑,而是取长补短,追求创新。这符合时代精神。该混搭时就混搭,千万别刻板成见,拒绝外来的优秀东西。
学会混搭,尝试混搭,现在正是时候。
前一篇:请告诉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