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VS情人节,文化被娱乐挤兑
□刘海明
今年的元宵节在2月12日,和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隔一天。无论从阵势还是民众的参与度看,前者都显得黯然失色。在网上浏览和情人节有关的新闻,单看标题便非常有趣:
1、《民俗学家说: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新华网2006年2月11日)
2、《学生过情人节 小学女生买红内衣裤送同学》(《信息时报》2月11日)
3、《网上竟现另类寻租帖 无聊网友租“寡妇”过情人节》(《半岛晨报》2月12日)
4、《“洋玫瑰”盖过“土汤圆”元宵节为何不敌情人节》(《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5、《情人节铂金玫瑰亮相京城 一朵玫瑰开价近20万》(《新京报》2月12日)
中国的“狂欢节”,不能说无人狂欢,若说举国同庆,未免有些夸张。元宵、高跷、龙灯、灯谜,这些中华民俗符号,和一枝独秀的玫瑰相比,落差太大了。两个节日之间的“竞争”,元宵节虽占地利,怎奈不占天时、人和,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洋节,给挤兑的灰头土脸,基本可以盖棺定论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信仰自由,喜欢过什么节日,当然也有个人选择的自由。我不待见情人节,却无权干涉他人庆祝的权利。但是,客观分析何以造成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节日,反差为什么如此大,比一味的唉声叹气,或者片面指责,也许更有意义。
距离情人节尚有时日,商家摩拳擦掌,少数小学生跟风模仿,大中学生无比兴奋,社会上众多中青年人附和,情人节的人气之旺,称它是一场新群众性运动,不算夸张。纵观国人过的情人节,把玫瑰当礼物,把购物、聚会、幽会当内容,中国人赋予该节日的意义是“娱乐”。小学女生的红内衣裤,网上的租寡妇过节,以及一掷千金的天价玫瑰,甚至有人调侃情人节这天将有多少少女失身,可以说,情人节正在被本土化,俗气乃至低俗式的所谓“娱乐”,成了中国式西方情人节的一道风景线。节日被过分地娱乐化,因为适应了当代人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变得空前热闹。热闹的背后,其实是心灵空虚,社会普遍缺乏成熟的人生价值观的反映。媚俗、随众,惟独没有自我,是娱乐化节日的最终结果。
相反,西方人未必如此低俗和庸俗。2月14日,美国纽约一位妻子将把自己的一个肾献给患肾衰竭的丈夫,作为一件特殊的情人节礼物。(《北京晚报》2月11日)如此情人节礼物,和中国的天价玫瑰,以及寡妇情人、红内衣裤相比,价值轻重自不待言,内涵孰厚重孰轻薄,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
元宵节,不论是嘴里吃的元宵,还是猜的高跷、挂的龙灯,以及猜的灯谜,无不是文化。这也是娱乐,但主要是文化式的娱乐。而眼下在中国很时髦的西方情人节,虽不能否认其包含文化的内涵,怎奈却是娱乐式的文化。哪个更有生命力,我更倾向于前者。当然,这有待于时间的验证。
文化被娱乐挤兑,是元宵节不敌情人节的根源。娱乐的价值取向使之然,不转变这种价值取向,再多的呼吁和伤感,也是徒劳的。
□刘海明
今年的元宵节在2月12日,和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隔一天。无论从阵势还是民众的参与度看,前者都显得黯然失色。在网上浏览和情人节有关的新闻,单看标题便非常有趣:
1、《民俗学家说: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新华网2006年2月11日)
2、《学生过情人节 小学女生买红内衣裤送同学》(《信息时报》2月11日)
3、《网上竟现另类寻租帖 无聊网友租“寡妇”过情人节》(《半岛晨报》2月12日)
4、《“洋玫瑰”盖过“土汤圆”元宵节为何不敌情人节》(《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5、《情人节铂金玫瑰亮相京城 一朵玫瑰开价近20万》(《新京报》2月12日)
中国的“狂欢节”,不能说无人狂欢,若说举国同庆,未免有些夸张。元宵、高跷、龙灯、灯谜,这些中华民俗符号,和一枝独秀的玫瑰相比,落差太大了。两个节日之间的“竞争”,元宵节虽占地利,怎奈不占天时、人和,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洋节,给挤兑的灰头土脸,基本可以盖棺定论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信仰自由,喜欢过什么节日,当然也有个人选择的自由。我不待见情人节,却无权干涉他人庆祝的权利。但是,客观分析何以造成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节日,反差为什么如此大,比一味的唉声叹气,或者片面指责,也许更有意义。
距离情人节尚有时日,商家摩拳擦掌,少数小学生跟风模仿,大中学生无比兴奋,社会上众多中青年人附和,情人节的人气之旺,称它是一场新群众性运动,不算夸张。纵观国人过的情人节,把玫瑰当礼物,把购物、聚会、幽会当内容,中国人赋予该节日的意义是“娱乐”。小学女生的红内衣裤,网上的租寡妇过节,以及一掷千金的天价玫瑰,甚至有人调侃情人节这天将有多少少女失身,可以说,情人节正在被本土化,俗气乃至低俗式的所谓“娱乐”,成了中国式西方情人节的一道风景线。节日被过分地娱乐化,因为适应了当代人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变得空前热闹。热闹的背后,其实是心灵空虚,社会普遍缺乏成熟的人生价值观的反映。媚俗、随众,惟独没有自我,是娱乐化节日的最终结果。
相反,西方人未必如此低俗和庸俗。2月14日,美国纽约一位妻子将把自己的一个肾献给患肾衰竭的丈夫,作为一件特殊的情人节礼物。(《北京晚报》2月11日)如此情人节礼物,和中国的天价玫瑰,以及寡妇情人、红内衣裤相比,价值轻重自不待言,内涵孰厚重孰轻薄,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
元宵节,不论是嘴里吃的元宵,还是猜的高跷、挂的龙灯,以及猜的灯谜,无不是文化。这也是娱乐,但主要是文化式的娱乐。而眼下在中国很时髦的西方情人节,虽不能否认其包含文化的内涵,怎奈却是娱乐式的文化。哪个更有生命力,我更倾向于前者。当然,这有待于时间的验证。
文化被娱乐挤兑,是元宵节不敌情人节的根源。娱乐的价值取向使之然,不转变这种价值取向,再多的呼吁和伤感,也是徒劳的。
前一篇:公务员加薪,缘何花钱落埋怨
后一篇:公众误读了“死亡指标”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