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您就照照镜子吧
□刘海明
一篇《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文章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上了风头浪
尖。近日,丁学良在“上海发展沙龙”上再论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用经济
学方面的国际标准来做衡量,不失为评价真伪经济学家的好方法。(中经网2006年2月7
日)
两个月前,丁学良先生一篇批评中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引得大陆许多人的不满。自尊心较
强的经济学家们,不管嘴上辩解与否,心里肯定不服气;旁观的评论者,觉得“中国合格
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个断言,灭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威风,有失中国的尊严。或许,
将丁先生的断言预设成“非爱国的言论”,是导致引发激烈争论的深层原因。
现在,丁学良先生细说了他眼中合格的经济学家的标准,不知道先前的反对者,看了之后
会不会改变立场。如果中国的经济学人还承认自己的研究在全世界并不领先,如果还能保
持应有的谦逊,如果还希望“兼听则明”,听听丁先生的“苦口”之言,就不该是坏事。
也许,你在国内,确确实实是一流的经济学家,但是,放眼全球,在世界经济学舞台上,
你还是不是一流的经济学家,甚至是“合格的”经济学家,就得重新掂量一下了。丁先生
所说的“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其语境显然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的,反对者如果将目光锁
定在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学者这个小圈子里,或者按中国经济学的教授、研究员头衔来判断
经济学家,是不是过于坐井观天了?
触动笔者写这篇文字的真正动机,不在于中国究竟有几个合格的经济学家,而在于丁先生
介绍西方经济学家的游戏规则:“你不能通吃”。
平心而论,“通吃”二字,乃时下中国许多经济学家的软肋。西方经济学家有钱,靠的是
学校工资收入和科研经费;西方经济学家不得在外兼职,离开高校两年后,其教授职称将
不复存在,官商学三者之间,后者和前两者泾渭分明;有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发布时必
须声明钱是哪个机构出的,使公众了解其研究的目的何在。正是这一堵堵“防火墙”,将
距离经济领域最近的经济学家们,和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划清了界限。西方经济学家赢得
的世界性学术声誉,与这有没有关系,以及有多大关系,相信不难判别。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没有如此的清廉?中国的经济学家,据说也很富
裕。但这种“富”,是靠自己的工资,还是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撑?事实上,国内的经济学
家,很少有和企业不发生经济往来的。入干股,收取顾问费,到政府当官照样继续无限期
当教授带研究生,都是典型的“通吃”。官学商混在,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在经济学人中
间,体现得最为明显。丁学良先生鄙视国内同行“通吃”,认为“通吃”的经济学家不是
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该有太大的错吧。
照照镜子吧,国内的经济学家们。远离世俗,凭学问生活,凭学术赢得尊重,戒掉“通
吃”的毛病,你们能不合格吧。中国的经济学家智商不低,何怕别人再说咱不合格?
□刘海明
一篇《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文章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上了风头浪
尖。近日,丁学良在“上海发展沙龙”上再论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用经济
学方面的国际标准来做衡量,不失为评价真伪经济学家的好方法。(中经网2006年2月7
日)
两个月前,丁学良先生一篇批评中国经济学家的文章,引得大陆许多人的不满。自尊心较
强的经济学家们,不管嘴上辩解与否,心里肯定不服气;旁观的评论者,觉得“中国合格
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个断言,灭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威风,有失中国的尊严。或许,
将丁先生的断言预设成“非爱国的言论”,是导致引发激烈争论的深层原因。
现在,丁学良先生细说了他眼中合格的经济学家的标准,不知道先前的反对者,看了之后
会不会改变立场。如果中国的经济学人还承认自己的研究在全世界并不领先,如果还能保
持应有的谦逊,如果还希望“兼听则明”,听听丁先生的“苦口”之言,就不该是坏事。
也许,你在国内,确确实实是一流的经济学家,但是,放眼全球,在世界经济学舞台上,
你还是不是一流的经济学家,甚至是“合格的”经济学家,就得重新掂量一下了。丁先生
所说的“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其语境显然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的,反对者如果将目光锁
定在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学者这个小圈子里,或者按中国经济学的教授、研究员头衔来判断
经济学家,是不是过于坐井观天了?
触动笔者写这篇文字的真正动机,不在于中国究竟有几个合格的经济学家,而在于丁先生
介绍西方经济学家的游戏规则:“你不能通吃”。
平心而论,“通吃”二字,乃时下中国许多经济学家的软肋。西方经济学家有钱,靠的是
学校工资收入和科研经费;西方经济学家不得在外兼职,离开高校两年后,其教授职称将
不复存在,官商学三者之间,后者和前两者泾渭分明;有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发布时必
须声明钱是哪个机构出的,使公众了解其研究的目的何在。正是这一堵堵“防火墙”,将
距离经济领域最近的经济学家们,和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划清了界限。西方经济学家赢得
的世界性学术声誉,与这有没有关系,以及有多大关系,相信不难判别。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没有如此的清廉?中国的经济学家,据说也很富
裕。但这种“富”,是靠自己的工资,还是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撑?事实上,国内的经济学
家,很少有和企业不发生经济往来的。入干股,收取顾问费,到政府当官照样继续无限期
当教授带研究生,都是典型的“通吃”。官学商混在,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在经济学人中
间,体现得最为明显。丁学良先生鄙视国内同行“通吃”,认为“通吃”的经济学家不是
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该有太大的错吧。
照照镜子吧,国内的经济学家们。远离世俗,凭学问生活,凭学术赢得尊重,戒掉“通
吃”的毛病,你们能不合格吧。中国的经济学家智商不低,何怕别人再说咱不合格?
前一篇:春晚,假唱到永远?
后一篇:没严词拒绝就不是性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