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网举办的2005年十大健康类虚假广告评选结果,4日在网上公布,北京新兴医院不孕不育治疗中心名列榜首。(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5日)
“中国十大科技骗局”梅开二度再次登场:泰山老虎人间蒸发、贝加尔湖调水到北京、伪科学成诺奖之星、3万元兜售院士、甘肃农妇胳膊长字、八卦预测第十大行星、2亿年前化石有鞋印、哈佛戴高乐增高神话、外星人驾UFO来新疆和地球人买卖月亮土地,成为2005中国十大科技骗局。(《北京科技报》1月4日)
人民网给虚假广告排座次,北京科技报盘点2005年度的中国特大科技骗局,给人以的震撼很大。在一个对假冒伪劣深恶痛绝的时代,虚假广告照样堂而皇之地频频在媒体上“广而告之”,科技骗局居然还能打着“科技”的幌子蒙人。不是我不小心,实在是假冒伪劣的东西搭上了媒体这个公信度很高的信息快车,让人真假难辨。如果不是年关了,如果不是有责任感的媒体将刚刚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伪假广告、“科技”一一戳穿,兴许我们还蒙在鼓里,继续被忽悠着呢。
每到年底,不能只评选那些积极的东西,进行再宣传。给那些伪科学骗局、虚假广告以及矿难、腐败案件等负面的事件也同样排名,其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常重要。通过这些排榜,给公众一个认识伪假的机会,进而提高整个公众的识别能力,应该说,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类似的排榜,不仅国家级媒体可以搞,各省市区、各地市的媒体,也不妨逐一排列本年度(或上年度)出现的虚假广告和形形色色的骗局。一句话,减少公众上当受骗的可能,是媒体服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媒体集中给虚假广告和科技骗局做“广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排榜,对媒体而言,也是个汲取教训的机会。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合著的《传播理论》一书中,在谈到“检查新闻准确性的调查”时,介绍过美国学者坦卡德和瑞安做过的一个调查,科学家在报纸刊出前就读过文章的错误种类平均伪3.50,而科学家在报纸刊出前未读过文章的错误种类平均数值为6.69,结论是,“科学家对科学性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总体上提出强烈的批评。”
是的,如果媒体能在发布广告之前,主动将准备播出、刊登的医疗卫生、食品广告送到相关机构核实,把采写到的可能涉嫌是失实的科技类新闻稿件,请专家评估,然后再决定是否发表,是不是意味着,虚假广告和科学骗局之类坑人的事情,将大幅度下降?
给伪假的东西排名,既是给造假者迎头一棒,也是对公众的善意提醒,更是对媒体的鞭策。这样的排榜,公众焉能不欢迎?
前一篇:“欠费停考”的道德悖论
后一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