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1月30日,江西九江地震中的12名遇难者已全部火化安葬。专家发现,当地房屋抗震性能低,居民普遍缺乏避震自救知识,是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这次地震震出了很多“豆腐渣”工程,很多房屋明显没有达到规定的防震烈度。(《东方早报》2005年12月2日)
九江地震,“震”出的最大新闻是“豆腐渣”工程,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也许,最害怕地震的不是普通的民众,不是政府官员,而是天下所有的建筑商。地震有如测试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试剂”,一朝有震感,任何一栋建筑物都变成了一份试卷,抗震分数的高与低,立刻见分晓。如果真有天人感应,说不定地震还没到来,个别建筑商的内心早已强烈震荡过N次了。不为别的,地震一来,这家伙比建筑质量专家组验收工程不知道要恐怖多少倍,肯定有同行因此坐牢。对“豆腐渣”工程原产地的中国建筑商而言,这种内心的恐惧感尤甚,谁叫“豆腐渣”几乎成了咱们的新“国粹”之一呢?
从九江地震震出“豆腐渣”工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3年5月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里氏6.7级大地震。当时,阿方怀疑倒塌的建筑工程系“中国造”。随后,中国方面马上站出来辟谣说,阿尔及利亚的“豆腐渣”非中国造。国外的怀疑,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中国的“豆腐渣”工程丑闻屡屡被曝光。建筑工程质量普遍欠佳的国度遭当时笔者写了篇《有感于“豆腐渣”非中国造》,提出中国境内的“豆腐渣”工程又是谁造的?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四个字,曾经让无数国人为之自豪。然而,偏偏有一种“中国制造”,在境外,咱们敢非常自信地宣称它是Made in China,一旦面对国内的建筑工程,谁也不敢轻言“中国制造”四个字了,尽管这些工程确确实实Made in China。为什么?因为这意味着要担责。其实,建筑方面的中国制造频频惹事,不是中国的建筑技术不行,而是在搞建设过程中,尽的责不一样,结出的“建筑之果”,在质量上当然也就内外有别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当“感谢”九江地震,是它,以血的教训,重新唤醒了人们对“豆腐渣”工程的深恶痛绝;是它,促使我们反思该如何杜绝众多非显性的“豆腐渣”工程。比如说,一个市的新政府办公大楼,在震后几乎“遍体鳞伤”,按照设计的抗震标准,不该如此“弱不禁震”的。政府的办公大楼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居民楼房的质量,又能安全到哪里?民居工程越是和“豆腐渣”这个“国粹”沾亲带故,民众的居住安全感就越差,“豆腐渣”变成了隐形炸弹,“豆腐渣”性质的钢筋水泥,夺去人命的能耐就越大。
地震作为自然现象,无法认为制止,但是,作为人为产物的“豆腐渣”工程,从理论上说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建筑监理单位把好一线建筑质量关,只要建筑质量验收部门在验收时模拟地震,逐一来个抗震测试,告别“豆腐渣”工程这个新“国粹”,难度不该太大吧?
前一篇:荣誉光环:灾难前的耀斑
后一篇:“读图”看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