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6度生死极限(飞向内罗毕之5)

(2009-07-10 17:17:52)
标签:

地表温度

气候

全球变暖

人类6度生死极限(飞向内罗毕之5)
 
人类6度生死极限(飞向内罗毕之5)
 
人类6度生死极限(飞向内罗毕之5)
    内罗毕7月初的傍晚凉爽宜人。

    一座殖民地建筑风格的乡村俱乐部,环境优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欢迎晚宴。

    先是草地鸡尾酒会。气氛轻松、融洽。环境署有8名中国籍官员,其中司长级的地方合作司长王志佳、气候协作专员刘键……

    腰板挺直、光头形象的王志佳先生彬彬有礼介绍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先生,巴西出生德国籍,曾任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总干事,担任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顾问,一位干练务实的专家型官员。

    宴会致辞上,施泰纳先生强调环境规划署优先考虑的三个方面:1)对策气候变暖、2)对应自然灾害、3)化学品公害……

    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温每升高摄氏一度,对地质、气候、生物与人类将会导致何种影响?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温1°C: 过去一百万年来的气温,从未比现在高过摄氏一度。许多物种无法跟上气候变迁的脚步已经开始消失。美国西部会出现新沙漠。

    地表均温升温 2°C:海底下的珊瑚礁将因海水超过30°C的高温呈现白化而告死亡, 珊瑚礁的死亡将引起海底生物食物链的破坏,约有50万种物种也会消失。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冰层将快速融化, 一旦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7公尺, 到时将会将沿海各大城市纽约,伦敦,曼谷,上海,台北全都淹没。

    地表均温升温3°C:北极圈在夏季将不见冰雪,亚马逊雨林逐渐枯萎,阿尔卑斯山的雪冠全部消失,圣婴现象的异常气候方式成为常态 .地中海地区与欧洲,无力抵挡热浪袭击,将出现目前热带地区的夏日高温,一如现在的中东和北非。在极度高温下,有些植物留下氧气,改而释放二氧化碳。因而更增加了温室气体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地表均温再提升一度.因此科学家现在公认的一个结论是, 地表均温升高3 C 就达到人类无法控制的临界点C。

    地表均温升高4°C:上涨海水将淹没人口稠密的三角洲,让十亿人无家可归,孟加拉将被冲垮,埃及会浸在水里,威尼斯完全被淹没。全世界的冰河全部消失,阻断数十亿人的饮用水来源。印度恒河也将乾枯.没有恒河就没有印度,只会是一片沙漠。南极冰棚西边完全融化, 海平面再上升五公尺(至此海平面已经上升12公尺. 基本上全世界以及中国各大城市均已淹至四楼高 .北极熊及其它依赖冰原生存物种将完全灭绝。

    地表均温升高5°C: 北极200公尺以内水温达到20C, 南北两极冰山完全融化,此时因冰层底下蕴藏之大量甲烷释放而海中生物大量灭绝.包括洛杉矶、开罗、利马、孟买等各大城市水资源都将枯竭,气候难民人数高达数亿人。人类文明将无法承受这种重大冲击,人类死亡人数因各种天灾以万计算, 幸存者参与资源抢夺战。

    地表均温升高6°C:空气中弥漫着甲烷 (CH4 ), 甲烷自然点极低, 与空气的混合后增加助燃,一遇火花会产生爆炸,此时大气气温高达数十度C, 一旦引燃天空将下起火球雨,世界末日景象再现,地球物种大量灭绝.人类文明不复存在!

    白垩纪也曾经出现严重全球暖化,时间是一亿四千四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那是恐龙称霸的年代,当时气候变迁剧烈但变化缓慢,历时数百万年,让许多物种得到抗衡机会逐渐适应改变,猛烈火山活动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积增六倍,导致全球均温急速升高到6度C,造成恐龙帝国的灭亡, 地球花费数百万年才排除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6500万年前的物种灭绝历史将再次重演, 人类文明恐将步上恐龙帝国的灭亡后尘,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人类的自私无明滥用资源造成的后果。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是位环保主义者,出版过《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在《不可忽视的真相》影像片中,戈尔对全球气温变暖与温室效应原理做了直观易懂的阐述。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