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玻璃窗,岩丘台地上的卫城吸引了视线,著名的帕提浓神庙就坐落在那里。来雅典已经三天了,每天早晚眺望卫城,却还没有接近它,好像还没有做好朝圣的准备。
坐落雅典市区的希尔顿酒店简洁明朗、精巧矜持,既承袭了古希腊建筑遗风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但其立面的“鹤立鸡群”却显得格格不入。做为流动的旅客,入住高层酒店的好处是尽情鸟瞰对雅典城貌。按现代大都市的标准来衡量,容纳400万人口的雅典没有什么高楼,低矮的建筑彼此拥挤着,甚至看不到西方城市老区视线聚焦点的教堂钟塔。建筑高度上,雅典建筑表现得平等、自然、成熟。但建立在陡峭山丘上的卫城却是个例外,因为那里供奉着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
雅典卫城是这次古希腊建筑考察的重点,原组成的五人小组,万科的三位建筑师因签证问题未能成行,会集到雅典的只有我和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李小东先生,还有随老爹一起从伊斯坦布尔飞过来的鹿鹿。
三月暖阳,天空湛蓝。
沿着条石铺成的宽台阶缓缓而上,两侧细叶橄榄树丛。坡体陡峭,但宛转的步行道却减缓了坡度使行走轻松,不经意中的周密考虑。来回绕传,不经意抬头,巨大山门呈现眼前,山门两翼伸展,犹如伸开的双臂迎接朝圣者。仰视,山门遗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残柱,当年雄伟气势仍强烈感受。
山门密布脚手架,修缮之中。
过了山门,顺阶而上,帕提浓神庙映入眼帘。
残破的柱子顶着残破的三角型山墙,山墙上的浮雕几乎不存在了。
没有什么游客,三个人呆呆的望着。
“什么是残缺的美?眼前就是很好的例证,”一旁的李教授不禁发出感叹,“美学上,它不仅有自身构成的美和震撼,还给你无限的想象力,就像残缺手臂的维纳斯一样。公元前4百年建造的帕提浓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水平,是后人精心研究的对象。柱子的线条与比例的精巧令人称绝!你能相信,整个建筑物几乎没有一条标准的直线?19世纪对帕提浓神庙进行过仔细测量之后发现:建筑物表面各处都做成凹曲、隆起或是逐渐尖细的形状,这样才能纠正视觉错觉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协调的感觉,从而达到和谐。在古希腊的建筑高峰期,大多数建筑物都运用了‘收分’手法,即柱子被设计成逐渐尖细的,在1/3处以上稍稍隆起,防止观赏者所产生的柱体两侧向内凹陷的感觉;这种‘视觉纠正法’也用在水平线条的额枋和柱廊台座上。还有,转角上的柱子比起它柱子粗一些,其柱距比临近柱距缩小一些,在蓝天映衬下,柱子才显得均衡。还有,你看直立柱子上端略向内顷,以避免产生上端向外倾斜的错觉。帕提浓的设计需要精细的测量方法、精细的计算和精湛的施工技术以及极好的理解与敏锐。到了罗马时期,再也没有产生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了。”
熟悉西方建筑史的李教授一番讲解,真是不可思议的建筑成就!
“当然,这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爱琴海的大海蓝天、石灰岩的山丘、棕榈树丛,成熟的民族意识,这里包括逐渐培养的数学头脑和审美情趣。简单归结古希腊建筑,就是梁柱体系下的三种柱式: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不仅是建筑简单的构成因素,而且显示这些构成因素之间及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比例。陶立克式最早出现也最为简单,没有柱基,柱子只有平淡的柱头和柱身上的凹槽,约公元前1000~600年出现在希腊大陆;之后,出现比陶立克复杂多的爱奥尼柱,柱子比较纤细,其明显的标志是柱头两端卷起成漩涡,凹槽布满柱身,一样就可以看出爱奥尼柱比陶立克柱复杂的多,从源头来讲,爱奥尼柱是受到埃及庙宇柱式的巨大影响;科林斯式同爱奥尼不同的是柱头为倒钟型,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表现出对精细均称的追求,以满足时尚的奢华风气,这时已进入了罗马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