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来自智慧、恩宠、成熟(西行图片之二十)

(2006-11-16 00:17:20)
    “玄奘之旅”车队进入德里。
     车队径直开到印度国父“圣雄”甘地陵墓。
     绿草如茵,一块四面缓慢升起的台地,台地的中央凹下去,正中央静卧着一座正方形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入口通道直接通到台地围合起的陵墓。
     队员们脱鞋进入陵园,依次捧上玫瑰花瓣撒向陵墓,合掌追思,悼念这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哲。墓后一盏长明灯跳跃着永不熄灭的火苗;陵墓正面刻着印度文:“嗨!罗摩!”这是甘地遇难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认为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
     离开之际,意外得知甘地的孙女要亲自来墓地,给每位中国客人送一本她写的《甘地传》。
     陵墓甬道。
     中国队员围着一位慈祥的老妇人,一问一答。
     在问到如何理解“善”,老妇人迷眼想了想,回答:“很难给‘善’下定义,因为善心是没有限制的。比如,思想是广阔无垠的,善也是如此。从善心而生和平,而善则是来自智慧,来自恩宠,来自成熟。善也是不喧哗的,是来自静默的。”
     十九世纪末,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教和伊斯兰两大教派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此后不久,甘地却成为宗教冲突的牺牲品,被一位印度教狂热份子刺杀身亡。
     甘地的非暴力的思想同佛教教义宣扬的不杀生、行善是一致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