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坐落于西湖南面,连绵起伏着翠绿山头。相传,春秋时这里是吴国的南界,因而得名。沿河坊街西走,临街一堵突兀的高大封火墙上书写“胡庆余堂国药号”
七个特大楷体字,无论墙体还是字体同周边的建筑屋很不和谐。墙体下一溜摆开流动商铺,“哎,看洋片了,徐仙和白娘子……”
山脚下的大井巷是登临吴山的必经之路。红顶商人胡雪岩就选中这儿,开设了胡庆余堂国药号。
大井巷。青石库门,青砖角叠的门楼,上嵌“庆余堂”三个金字。
进石库门,左拐,便是一条长廊,廊壁上悬挂一长溜丸药牌,上书药名,下注各种丸药的主治功能:诸葛行军散,胡氏辟瘟丹,八宝红灵丹,神香苏合丸……
长廊曲径通幽、凉风习习,同印象中的药铺感觉完全不同。
进门楼,上端横卧“药局”匾。
营业店与制药工场之间,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显示主人的气派和生意上的排场。
120年后,物是人非,这里虽仍然诊脉卖药,大部分空间被开辟为国家中药博物馆。
徜徉在胡庆余堂,不免思索:胡雪岩遍设钱庄,还有赢利的家典当铺,兼营蚕丝等生意,何谓还开间药铺?
三种说法:生意上依靠的湘军打仗奔波,急需供应防疫药;其二战争难民生病需施舍接济,开药店,赚取济世行善积德好名声;其三、小妾芙蓉有一懂医道的纨绔亲戚绰号“刘不才”,胡劝其改邪,投资药店经营。胡庆余堂就这样立了起来。
如何胡雪岩破产,财产充公,而胡庆余堂却字号保留至今呢?
营业厅挂着一幅胡雪岩笔书的“戒欺”匾额,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从“戒欺”匾上,看到经营者对生命的尊重,道德上的自觉,有了道德上的约束,“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自然成为成为胡庆余堂的生意底线。在胡先生制定的店规中有这样的字眼:顾客乃养命之源。按照现代的语言解释就是:顾客是衣食父母。120年前,就提出“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令今人感动、佩服!
资料介绍,暑热天流行病多发,胡庆余堂免费供应清凉解毒的中草药汤和各种痧药。遇急诊病人,即使隆冬寒夜也接待不误。1885年,胡雪岩失手破产,被朝廷查封时,已是“人亡财尽,无产可封”。尽管这样,接管了庆余堂药铺的新主人因尊重胡的为人,仍着意沿用“胡雪记”金字招牌,并立约让胡氏后人分享药铺的一份红利。
不免感慨:一座建筑无论如何华丽如何固若金汤,总有退色、崩塌的一天。而一种道德一种精神,可以穿越岁月,永久地留给后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