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
政策满月
有的银行继续观望
本报讯(记者刘英潮
实习生王晰晰)银监会日前下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业内称“35号文”),规定银行在销售中“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项目介绍”等内容,此举意味着银行不能承诺一定兑付预期收益。新规刚刚“满月”,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各类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和收益率均有下降,但是仍有银行以“前期产品收益100%兑付”来揽客。
银行销售口径不同 市民更在乎稳健产品
数据统计,上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均有下降,国有商业银行下降最为明显,发行量环比下降20.39%。连日来,记者了暗访本市十多家银行,看到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数量和标注的预期收益率再度下滑。一年期以内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预期收益基本在5%以下,同期“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预期收益大多在5.5%左右。多家银行大堂经理甚至还主动告诉顾客:“理财产品不是储蓄,都存在一定风险”。有的银行还在理财服务柜台上贴着“产品有风险,客户应在购买前仔细阅读协议并签字确认”的提示。但是仍有部分银行销售人员声称:“我们的产品以往都是100%到期兑付的,您放心买没问题”。
而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部分购买理财产品的普通市民对银行的承诺有了警惕。有的市民误买了结构型高风险理财产品,一年都是“零收益”,至今提起来气愤不已。更多的市民表示:“保本型的产品收益低点没关系,关键是要让人放心”。
业内揭示理财不可玩“击鼓传花” 监管新规让银行发生深层变化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市民基本是用以往的较好理财产品表现来购买新产品,但是对产品投向还是不大清楚。本市金融业内人士指出,很多银行理财业务的“资金池”—“资产池”模式,让投资成本与风险参数很难估算。一些资金甚至流向了风险很高的信托和贷款类项目。业内纷纷担心“击鼓传花”式的产品,谁将“接力”最后一棒的风险。
据介绍,日前新出台的“35号文”要求银行在今年9月前完成理财业务事业部制建设,还要求解决银行理财“暗箱操作”的信息披露问题,以及打破“刚性兑付”。它给人形成一种“保本保收益”的错觉感受,而忽略了其真实的投资过程,其实隐藏并拖延了风险曝露。银行销售端的误导、信息披露不充分、业务定位不清、流向不明等问题需要深入彻底整顿。本市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理财中心负责人介绍,业内正在经历深层的理财“变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更重视防控风险,理财资金专户管理,开放式理财产品将是市场主流,银行将回归真正的“代客理财”,而不是和投资者一起再“赌一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