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扩张与国美收缩
(2009-03-16 08:45:41)
标签:
国美苏宁店面战线何阳青中国财经 |
分类: 产业观察 |
今年,苏宁和国美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大力扩张,一个收缩战线。有媒体据此认为,二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苏宁扩张还是国美收缩,其策略都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国美的固有优势是店面数量庞大,止于2008年底,国美拥有店面数量超过1300家。苏宁店面数量约为850家,二者之间的差距在450家以上。这是这些年国美一直压着苏宁走的根本原因。因为连锁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店面数量的竞争,没有足够多的店面数量做支撑,强大就无从谈起。为什么百思买号称“美国第一”,在中国却倍受国美、苏宁欺负?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中国的店面数量太少,不足以和两强较量。
首先,店面数量的多少,意味着分销能力的大小。国美年营业收入在1100亿元以上,苏宁约为800亿元,二者300亿元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店面数量差造成的。其次,店面数量的多寡,还意味着与上游供应商谈判时话语权的分量,店面数量越多,销量越大,对供应商销售贡献就越大,自然拿到的价格就越优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供应商给国美的价格,总是比给苏宁的价格低几个点。没办法,这是家电连锁的“森林法则”。当然,店面数量的多少,还意味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的程度。
正是认识到多开店好处多,所以这几年苏宁不遗余力地开店,目的就在于缩小和国美店面数量的差距。应该说,苏宁的头脑是清醒的。
苏宁的固有优势在哪里?在单店盈利能力强,对此,国美也不得不承认。
现在,苏宁和国美,一个大力扩张,一个收缩战线,实际上都是向对方优势领域渗透。站在竞争力架构的角度看,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选择,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实际上,“收缩战线”一词对国美并不准确。用国美新闻发言人何阳青的话说,国美是寻求动态平衡,在关闭质量不高门店的同时,会开出同样数量的新店,关闭的多是缺乏竞争力的小门店,新建的多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旗舰店。总店面数量会维持在1300家左右。应该说,何阳青的表态,并非外交辞令,而是深谙门店战略的国美新举措。
因此,有人认为国美苏宁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实属非理性猜测。虽然国美在过去的2008年比苏宁遭遇了更多的麻烦,但是,并未遭遇伤筋动骨式的打击。实际上,现在的国美已经归复平静。诚如一位家电企业老总所言:经历了“黄光裕事件”的国美,只会更抗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家电连锁业,“国美主导,苏宁辅导”的局面,仍将持续下去。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这都将是一种事实——除非国美再来一场更大的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