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全(1215)

(2013-04-09 17:56:43)
标签:

福全

文化

分类: 历代佛家诗偈选辑

福全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僧。浙江金乡人。能诗,以茶艺闻名。

 

汤戏(福全)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

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煎茶与点茶(分茶)

  唐朝时,有位隐士叫陆羽(733804),字鸿渐,自称“桑苎翁”,意为庄稼老头。朝廷请他做大官,他推辞不就,却潜心农桑,著《茶经》三卷,论述茶之源、茶之史、茶之地,以及如何采茶、制茶,以及制茶的工具,如何选水、如何煎茶、如何品饮,以及茶具的讲究等等。因之,他名闻天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茶道艺术家,第一位著名的茶博士。《茶经》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关茶的集大成著作,世界著名的茶典。

    煎茶法,是陆羽始创的。陆羽之前是煮茶,煮茶若熬菜,即将茶饼掰开,放入瓶中,再加入姜盐等佐料,大火熬煮。陆羽认为,饮茶贵在品饮茶的真味,若加姜桂,或煮之百沸,茶味全失,“斯沟渠间弃水耳”。他的煎茶法,要点在于如何保持茶的真味。煎之前,要将茶饼碾碎成末,以细罗筛过。要选择水质好的水,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煎之时,要掌握火候,待水初沸,水泡泛起,若鱼眼、蟹目,即将茶末投入瓶(水壶)中,旋即分饮,令茶不失味。茶与水的比例也有严格规定。煎茶与品饮,都有一定的礼仪。

品茶艺术,到了晚唐及五代,从煎茶发展为点茶,出现了“汤戏”。何谓“点茶”?点茶不同于煎茶的是不再将茶末在水沸时投入瓶中,而是事先分置于茶盏之内。待水已沸,提起瓶一点一点往茶盏内滴注,同时,用工具扰动盏中茶末,边点边扰,令水与茶末彼此交融,泡沫泛起。古代称沸水为“汤”,以瓶滴注叫“点”,故古代雅称茶壶叫“汤提点”。那扰动茶末的工具是以竹片劈成的帚,名曰“茶筅”,以茶筅扰动的动作叫“击拂”。点茶艺术,也是“击拂”的艺术。 

 “击拂”时,汤面泛起的泡沫曰“汤花”。击拂的高手可以令汤面上的汤花幻化成各种形象,若花鸟虫鱼,若山川草木,纤巧有若绘画。因之,这种点茶艺术又称之为“汤戏”、“茶百戏”,或“水丹青”,即茶水之画。

  陶穀《清异录》中记载,有个生于茶乡,长于茶海的和尚叫福全,精于汤戏。他点茶,每一盏中可生成一句诗,四盏连点,可成一首绝句。至于花鸟禽兽,更是垂手可得。天天都有施主来求他表演、围观。福全也很自负,他对茶神陆羽也有微词,赋诗曰(见上)。

  汤戏,宋代时称“分茶”。宋徽宗就是位茶艺专家,也擅长分茶,点汤击拂,能令汤面呈疏星朗月,巧幻如画。南宋诗人陆游也是位高手,他闲来无事,就以写草书,玩分茶,自行消遣。诗人杨万里也是行家里手,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说:“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龙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诗人点明,茶与水在兔毫盏的盏面上呈现出种种幻象,若悠远的寒江倒影,千变万化,银瓶点汤,又令汤面幻化出疾劲的书法,端庄威严,犹若一个个将军。诗人描写显上人分茶艺术的娴熟,几尽于至巧。

  的确,分茶为茶艺中的至巧,故为文人墨客所雅好。因之,它成为茶道中的阳春白雪,流传不广。这朵茶艺奇葩,其神韵或许与当今世界上的现代派绘画颇有相通之处,可惜过早的凋谢了。分茶技艺失传了,可分茶所用的“汤提点”却有不少流传下来。晚唐和五代时烧制的汤提点,比盛唐时的茶瓶,瓶腹小了,把手大了,壶嘴也尖利了。显然,是为适应点茶时滴注的需要而加以改进的。但还不够,宋代执壶的执手更大、壶流更长,也更高。那是适应斗茶需要而设的。明清代始饮功夫荼,茶壶变得大小如拳,茶碗也小如核桃。茶瓶形制的几经演变,真实地记录着一部品茶艺术的千年史。                                     

——摘自郭伯南《茶神与点茶分茶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