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冷饭系列:寒食清明节放假七天(494)

(2010-04-01 14:26:48)
标签:

寒食

清明

文化

分类: 诗史杂说

寒食清明节放假七天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作寒食日即事)》一诗写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的“五侯家”泛指权贵之家。据《汉书·元后传》,汉成帝时,外戚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据《后汉书·单超传》,汉桓帝时,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同日封侯,也称“五侯”。

我们对寒食节的说法并不陌生,但是似乎对清明节更加关注。这两年我们的法定节假日有所调整,取消“五一”黄金周,清明节给假一天。其实,在唐代,寒食连清明节是休假七天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是一年中的第5个节气,约在春分之后15天,有说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原来被称为“上巳”,后来上巳节定为 三月初三日,不一定与清明在同一天,就成了有着不同风俗的两个节。清明的前一两天禁火,只能吃冷食,被称为“寒食节”。唐·李林甫等编撰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卷》讲到官吏休假制度时这样规定:“……寒食通清明四日……”唐初这两个节一并放假4天,后来到唐肃宗的时候改为放假7天。另外,《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卷》规定:“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身受奴役之人尚且给假,可见对元日、冬至、寒食(通清明)这三大节日的重视。

寒食节的来历据说跟介子推有关。据汉·蔡邕的《琴操》,春秋时,重耳在外流亡,大臣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当上了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就跟老母亲到山西的介休山里隐居起来,无论晋文公怎么请他召他,他就是不肯出山,晋文公为了逼迫他出来就放火烧山,他宁愿被活活烧死在山里也不出来。后人为了纪念他,断火吃冷饭。三国时曹操的《明罚令》和晋朝陆翙的《邺中记》也说寒食断火起于介子推。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写到:“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士”指的就是介子推。“乞祭余”的是《孟子·离娄》里提到的那个齐国人,他在别人上坟的时候讨要剩下的祭品,回家向老婆夸耀富贵之家如何款待他。后来被发现真相,特丢人。

“赐新火”是唐代宫廷礼仪之一,禁火之后,皇帝把新取的火种赐给亲近大臣。李绰的《辇下岁时记》、敏求的《春明退朝录》、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都有记载,“唐时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清明节早就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唐宪宗元和年间还特意下文件,允许到外诸州府县祭扫的官员可以申请延长假期,可见官方的重视。《辇下岁时记》讲到唐末宫人在清明时节出城扫墓的情景,“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另外,寒食清明时还有施钩(即拔河)、踢球、打马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踏青、春游、雕画鸡蛋等风俗,宫廷的习俗与民俗差不多。

很多地方志记载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分立的节日,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宋以后折柳插门之俗一般认为是唐人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炫耀得火,后人仿效成俗。明清时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载民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头上戴柳以求青春永驻。

当然,我们知道最有名的清明诗要算是晚唐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清明节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把此诗改为一首绝妙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这首诗添加了参差错落之美。

上巳、寒食清明这些民俗节日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份,正是“人间四月天”的好时节,适合外出郊游,享受自然风光,同时也增进人与人的交流。希望有更多的民俗节日得到大家的重视,即使不去恢复那些节俗,至少略知一二。

2010-3-4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