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迦陵诗词稿》中的荷花意象(428)

(2008-06-07 08:08:08)
标签:

迦陵

诗词

荷花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独陪明月看荷花

——《迦陵诗词稿》中的荷花意象

 

《迦陵诗词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的作者叶嘉莹,自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当时称为北平),在一所相当有规模的大四合院中长大。她1941年考取辅仁大学,1945年毕业之后在中学任教,1948年春到南京结婚,年末即随丈夫工作调动到台湾,倍经忧患。她1953年起任教于台湾大学等高校,1966年赴美讲学,任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终身教授,1989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历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有专著近百种。

作者自幼喜好中国古典古典文学,自10岁起即尝试中国传统格律诗词的创作,至今已达70余年。《迦陵诗词稿》收录诗词曲联作品600余篇,内容丰富,各体皆工,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生于“荷月”之首,父母遂以“荷”作为她的小名,这使得她自幼与荷结下因缘,对荷花(莲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作者诗中曾写“自喜荷花是小名”,又说“我是爱莲真有癖”。《迦陵诗词稿》中多处提到荷花这一意象,其中专门以荷花为主题的诗词就有十几首,以下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其中部分咏荷之作。

一是突出体现荷花清洁美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进而由荷花的高洁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之感。

作者在16岁的《咏莲》五绝中写道:“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不仅写出荷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完全没有受到沾染的品性,而且赋予荷花一种神仙的气质,说它原本根植于仙境,即使生长在人间,也不改那种超尘绝俗的清洁的本质,

作者在19岁时的《拟采莲曲》是一篇咏莲的代表作,既是模仿古曲咏荷花及采莲之人,又细致描摹了自己作为少女的幻梦,多情易感,而又含蓄内敛。莲叶田田,莲花旖旎,莲实盈筐,莲子坚贞,莲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喻像,在作者的笔下融汇成爱莲之人共有的性情的寄托。

 

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鼓棹入湖去,微吟自扣舷。

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

采莲复采莲,莲花何旖旎。艳质易飘零,常恐秋风起。

采莲复采莲,莲实盈筐筥。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

妾貌如莲花,妾心如莲子。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

 

莲叶如此茂密,层层叠叠,引人寻梦,摇舟入湖,停驻其间,举头望见天上舒卷的云彩,低头凝视波光潋滟的湖水,发觉自己所要追寻的梦渺不可寻,扣舷微吟,胸臆自知。莲花那么美好的姿容艳质,却是那样容易飘零,秋风一起,美丽的莲花就凋零了。莲实(莲蓬)采撷装满了筐筥,可是却不知道应该交付给谁,所思所寄如云中的仙鹤,叹息因缘不可把握。貌如莲花,美丽而容易飘零;心如莲子,苦情而坚贞。如果我把这一切都交付给你,你是否会好好珍惜呢?你一旦没有好好珍惜,这莲花莲子就随着逝水漂流而去,再也无法挽回了。

也正因为荷花天性中具有不染不垢的特性,让人联想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超凡脱俗的品格。作者从荷花的自开自落中引申出一种内心的寂寞与情愁,但是也在这种万古悲凉之中找寻着寄托,不改初心,无悔自己的选择。

1972年,作者有《梦中得句,杂用义山诗足成绝句三首》,在梦中或许曾有三首已经完成的诗,而醒来却只记得散落的几句,当作者试图要用显意识来完成的时候,却发觉凑不成诗,于是杂用了“深情绵渺”的李商隐的诗句。前面两首是用梦中所得的两句诗杂用李义山的诗句凑成了两首七绝,而第三首,梦中的诗只记得一句“独陪明月看荷花”,前面的“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凉露满”三句都是李商隐的诗句。虽然李商隐的几句诗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表达的感情也未必与作者完全相同,但是被作者移植到此处,层层铺垫,直到托出那一句“独陪明月看荷花”,真是浑然天成。

“一春梦雨常飘瓦”,春雨自屋檐飘落,轻盈若梦,雨之情丝牵引着作者朦胧的期待。秦少游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多情的雨中,意绪如诗如梦。“万古贞魂倚暮霞”,李义山原诗是用韩凭夫妇的典故,写坚贞之心终古不变。“暮霞”使人联想到吴文英词中的“蓝霞”、“残霞”,即日暮夕阳之中的云霞,美丽而苍凉。作者于20077月的近作中也写道:“已是桑榆日影斜,敢言辽海作蓝霞。暮烟沉处凭谁识,一杼鲛绡满泪花”。暮霞因着万劫不改的持守而依然美丽。“昨夜西池凉露满”,深宵,西池,凉露,空灵冷寂。“独陪明月看荷花”,也许期待的一切都会落空,也许只有在夜深之际才倍感灵魂的孤独。真的孤独无依吗?不是。有天上明朗的月照得人间满地清辉,有池中清净的荷安然静立。夜凉如水,深宵无寐,人陪明月看荷花,花亦陪人看月,月亦陪人,人亦陪花,三者在相互的观照之中融为一体。凄凉之中尚有慰藉,清高幽独之中亦有寄托。

作者对诗词的感情,对荷花的感情,已经与她的生命交融,梦中得句便是这种感情在潜意识的体现。

 

二是由于荷花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因此生出度脱众生的宗教情怀,也不免联想到荷花在现实中的实用价值,体现一种奉献的精神。

荷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作者自称年少时家中并无宗教信仰,但是她却与佛教颇有些因缘。她的笔名“迦陵”即取自佛典,迦陵乃是迦陵频迦(kalavinka)的省略,是佛典中提到的一种鸟,能发妙音。再者,作者在辅仁大学自大二起聆听顾随羡季先生讲诗谈词,而顾先生对于佛法禅理的解说别是一家,这也是引发作者关注佛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她在16岁的《咏荷》诗中末后两句写道:“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直接提出疑问:置身莲花宝座上的如来佛祖,难道仅是一个幻像吗?他能够引渡苍生脱离人世的苦海吗?

在《迦陵诗词稿》中最具禅意的几首咏荷之作分别是写于1943年秋的《鹧鸪天》和写于1987年夏(误为1988年,已与作者核对并校正)的《瑶华》,还有《一九九三年春美国加州万佛圣城邀讲陶诗,小住一周,偶占四绝》之四。

 

《鹧鸪天》 一九四三年秋,广济寺听法后作

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前因未了非求福,风絮飘残总化萍。    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人间是事堪惆怅,帘外风摇塔上铃。

 

《瑶华》(并序)

丁卯(原稿误为戊辰,已校正)荷月初吉,赵朴初丈于广济寺以素斋折简相招,此地适为四十余年前嘉莹听讲妙法莲华经之地,而此日又适值贱辰初度之日,以兹巧合,枨触前尘,因赋此阕。

当年此刹,妙法初聆,有梦尘仍记。风铃微动,细听取、花落菩提真谛。相招一简,唤辽鹤归来前地。回首处,红衣凋尽,点检青房余几。   因思叶叶生时,有多少田田,绰约临水。犹存翠盖,剩贮得月夜一盘清泪。西风几度,已换了微尘人世。忽闻道,九品莲开,顿觉痴魂惊起。

注:是日座中有一杨姓青年,极具善根,临别为我诵其所作五律一首有“待到功成日,花开九品莲”之句,故末语及之。

 

《鹧鸪天》词的小序只提到“听法”,而对照《瑶华》一词的小序,可知当日所听之法指的是《妙法莲华经》,即天台宗最要紧的《法华经》。1993年作者在美国加州万佛城讲陶渊明诗偶感而发写的四首七绝之四也提到了“莲华妙法”,诗中写道:“花开莲现落莲成,莲月新荷是小名。曾向莲华闻妙法,几时因果悟三生。”

作者1943年秋在广济寺听讲《妙法莲华经》,44年之后又因赵朴初老先生的相邀重来故地,当年的“茫茫尘梦”犹在记忆之中。记得当年听讲时感到帘外佛塔之上有风铃摇动,如今又听到风铃的声音,棖触前尘,想到几番尘缘之后的花落莲成,或许内心应有一种慰藉。“辽鹤”用丁令威的典故,感慨沧海桑田的变迁。当初“秋莲摇落”,尚且不知成就怎样的因果,如今再度回首,荷花凋尽,到底孕育了几多莲蓬?莲叶初成的时候,有多少绰约美好的希冀,到如今,试想月夜的寒凉之中,红衣零落,荷叶上仅余下几颗晶莹滚动着如泪的露珠。几度西风,吹残多少尘世之中美好的幻梦?失落了,彻底颓丧了吗?没有。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听到“花开九品莲”的偈语,恍然惊觉,原来经历了一切苦难,终究还是完成了自己。2002年作者在一首七绝中再次引用这句禅偈,写道:“若使瑶华禅偈验,会看九品妙莲开。”

另外,写于2001年的《浣溪沙》,副标题是“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埋在地下经历千年沧桑变迁的古莲子,有一天居然会发芽,并且开出盈洁艳丽的花朵。即使流年水逝,莲花凋落,但是莲蓬已经孕育其中,会有种子留下来,千秋万代萌发,再度绽放。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为了传承古典文化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情愿固守这一份痴情,哪怕人生易老,终究了悟遗憾。坚守的信念是莲花所留下的种子,是那一脉心香。

荷花的任何一部分都有现实的功用,佛教讲“回向”人间,荷花的实用通过佛教的象征也向世人传达了一种奉献精神。有宗教情怀未必就是信教之人,因着这样一种情怀所以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的境界之中,在“为人”之中获得“为己”的快乐,因着对外界的奉献而获得自身的释然。

 

三是指出荷花开放的时间和所生长的地域特征,表达错过花期的遗憾,尤其是对故乡遍植荷花,而异乡却难得一见的现实深感无奈,由此顿生漂泊与思乡之感。

近年来,作者总是初秋时节从加拿大返天津南开大学教书,这个时候正是荷花凋落莲子初成之际,前面所引《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便有“荷花凋尽我来迟”之句。

时间上错失花期的遗憾,正是因为空间上荷花遍植故乡而不在异乡生长的特性造成的。最明显表达地域遗憾的词句“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出自迦陵一九八三年所写的《木兰花慢·咏荷》,这首词涉及上述三方面内容,名为咏荷,实为自咏。而且有一篇关于爱荷渊源的序言,提到了李商隐的诗句以及16岁时的咏荷旧作,尤其遗憾加拿大的温哥华虽然气候宜人,花团锦簇,但是当地却没有了解荷花的可贵与实用,鲜有种植,于是感慨荷花不肯生长在异地他乡,因为它的根终究留在故乡。

 

《木兰花慢·咏荷》(小序略)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平生。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    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独倚池栏小立,几多心影难凭?

 

对花思及“乳字”,而自己小名为荷,咏荷也就是自述身世。接下来的“更谁与、话平生”直接点题,写自己的平生遭际,却无从说起,无处倾诉。“卅载天涯”,作者从1948年离开故乡北平,到1983年,在外漂泊已达35年。在梦中常常记起亭亭翠盖之中娉婷而立的荷花,每忆荷花,对故乡的思念则越发真切,对飘零的感触尤其沉痛。为什么?因为“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这说的到底是荷花,还是作者自己?据作者所说,在北美很难见到荷花,而自己的故乡到处都是荷花。“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荷花的形象还是那么美好,亭亭净植,青青不改,自己的心意和持守也一直没有改变。“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使人联想到《瑶华》一词中的“剩贮得月夜一盘清泪”。前面提到的“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也同有一份凄清与高洁。“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这要结合上面所述的第二方面来看,其中的宗教情怀在小序中也有体现。作者也许在心中自问:即使你愿意化成百亿莲花上的佛身,你有这个能力吗?你要想教古典文学,要把古典文学的生命传下去,你有这样的能力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即使拚将心力,只怕辜负了一片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瑶华》所写的是“西风几度,已换了微尘人世”。韶华老去,可是仍有期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闻水声如聆佩环”,姜白石的咏梅词中写道“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听到水波流逝的声音,感叹人世的年华老去。那么清脆的声响,月夜里令人警醒。于是“独倚池栏小立”,就这样一个人在如水的月华之下,凭栏站立,“几多心影难凭”?人倚靠着栏杆,可是自己的心愿,那芳心的投影,该凭靠在哪里呢?少年的时候,曾经对着荷花的那种理想,那种愿望,到底实现了多少?辜负了多少?一句自问直触内心。

说到荷花生长的产地,资料中显示北美的气候是应该可以有荷花生长的,但也许温哥华作者所居之地对于荷花的认识很少,所以也就极少栽培养殖。正惟如此,作者也就越发惦记故乡的荷花,感觉自己在异乡漂泊,成了无根的植物。

作者1953年在台湾作《双调新水令·怀故乡——北平》,其中有一支《折桂令》写道:“常记得夏来时,日初长布谷声高。庭槐荫满,榆荚钱飘。火绽榴花,翠擎荷盖。果熟樱桃。什刹海鲜尝菱角。五龙亭嬉试兰桡。最好是月到中宵。风过林梢。看多少叶影田田,舟影摇摇。”这虽然不是专门咏荷,但可以看出,故乡“鲜尝菱角”、“叶影田田、舟影遥遥”的情景一直令作者魂牵梦萦。

另外,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莲花)作为和平、和谐、联合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尚清洁。作者在研究词体美感特质的问题时提出“弱德之美”一词,“弱德”乃是在平和之中的一种持守,是一种在尘世的污浊与侵扰之中完成自己的力量,与荷花的品质在某些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通过分析《迦陵诗词稿》中有关荷花的意象,可以辅助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看到她的人格和志意在诗词中的体现。荷花的根在故国京华,故园之恋是她感情上永远的牵绊。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不合世俗的污浊,深爱荷花的作者也独守一份高洁的品格,并由莲花看到幻化的佛像,以佛度脱众生的情怀在奉献之中完成自己。

迦陵的诗词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她的诗词之中有她人格的真粹与光芒,有入世的执着和出世的洒脱,有一种亘古长存的感发生命的力量。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博大而精深,在创作、研究以及传播领域均有深远影响。就在这多面折射的光影之中,我们窥之一管,看到她的人格之美通过诗词中的荷花意象在平和中绽放着永恒的光彩。

 

2008-2-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