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庭坚清平乐情感 |
分类: 诗词赏析 |
问的是春,伤的是己
――黄庭坚的《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寻访春的踪迹
“春归何处”,春天去了哪里呢?“春”,不仅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可以指人生转瞬即逝的韶华,更是世间一切无法挽留的美好。
“寂寞无行路”,辽远空荡,何处是它归去的路径?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它在匆匆的行走中是否感到了寂寞?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烦把它叫回来与我们相依相伴。离去的它和伫立的我,或许同样寂寞。
“春无踪迹谁知”,刚才还满怀希望,马上语锋一转。怎么可能知道它的去处?它又怎么可能听到一声声的呼唤?唤又怎么可能唤的回来呢?它根本连踪迹都没有啊!
“除非问取黄鹂”,“黄鹂”,鸟名,又名黄莺、黄鸟,鸣于春夏之间。除非去问问那在春夏之间鸣叫的黄鹂,也许它能够知道春的去处吧。“除非”,又是一层转折,绝望中尚存希冀。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因风”,随风,顺风。“飞”,《汲古阁本》作“吹”。“蔷薇”,花名,开于夏初。可是这黄鹂鸣声婉转,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它在说些什么。无可奈何之中,那黄鹂鸟已经随着吹动的清风从蔷薇花丛上飞过去了。黄鹂鸣啭,倏然飞去,蔷薇的花影已经呈现出夏日的风姿,那属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确乎是一去不返了!
这首词表达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寻春而不得的惆怅。春天在作者的笔下被拟人化,它的离去就好似钟情的知己、爱恋的情人转瞬之间的离去。离去了,无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黄鹂打听,偏偏又听不懂黄鹂的言语,百转千回,终归无助。词意虽然表达的是怅惘无奈的情调,但是语句明快流畅,韵味盎然,有婉曲之妙,无消沉之感。
黄庭坚的生平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氏以读书从政传家,他的祖父黄湜兄弟十人都是进士,世称“十龙”,他的父亲黄庶是宋仁宗庆历二年的进士,“平生刻意于诗”(《伐檀集跋》)。黄庭坚的舅舅李常以富于藏书、博学能诗而闻名于当世。黄庭坚兄弟五人,他是次子。出身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自不必说,而黄庭坚又自幼聪颖警悟,记忆力非常好,据说他五岁的时候能够背诵五经,七、八岁能写诗。他17岁的时候在扬州结识了当时的名士孙觉,孙觉很赏识他的品德才华,后来把女儿兰溪嫁给了他。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登第三甲进士第。熙宁三年(1070年),年轻的 孙氏夫人病逝。后来他因为得到诗人谢景初的厚爱,又娶了谢公的女儿介休为妻,谢氏婚后不久也病殁。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黄庭坚不仅与苏轼并称“苏黄”,而且他还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著有《山谷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等。
黄庭坚现存诗歌约1900余首,而其《山谷词》现存词作仅180余首。其诗奇崛瘦硬,“无一字无来处”,其实这是江西诗派的“通病”(也可称为特色)。至于他的词,评家毁誉不一,说他好“以诗为词”,不能摆脱作诗的法规,缺少词的韵味。
黄庭坚的词有两种风调颇异的作品。一类基本上属于“俚词”,描写男女风情,风调近柳永,多写狎妓、艳遇,以及离思、别恨;另一类可称为“雅词”,是个人言志抒怀的作品,词风近苏轼,豪放疏荡,深于感慨。
这首《清平乐》是一首惜春词,咏节序风情和生活感受,如果归入第一类俚词,虽则通俗平畅,却饶有风致。这首小词仅仅46个字,不堆用典故,也不发表议论,既无生僻字,也没有采用诗歌的句法,构思新颖,寓情于景,引人渐入幻境,堪称绝妙好词。
黄庭坚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术,融通释(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艺,文学艺术的修养很高,造诣很深,23岁进士及第,也曾经春风得意。但是他一生命运多舛,风雨飘摇,直到抱恨而终。他两次丧偶,遭遇婚姻不幸;自从步入仕途以后,又经历了一番番政治风雨的无情摧残。
他为官数载,仕途坎坷,政治遭遇与当时的新旧党争密不可分。黄庭坚作为“元祐党人”,屡次遭贬,处处受到刁难,晚景凄凉,61岁病逝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城头的戍楼。
心中的春天
我从会说话就背诗,爱诗词爱得深入骨髓,知道说诗是要用形象的语言说出它的好处妙处,却一直做不到。我把说诗分为十步台阶,现在刚刚上到第四步,达到及格线很难。初学说诗是在读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勉强做到语句通顺,但是东一头西一头,感觉凌乱,资料堆积。第二步是在读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也就是写这首词赏析的时候,篇章整体规整了一些,但是非常拘谨,还是偏于材料化。读博士三年级的时候迈到第三步,刚刚找到一些说诗的感觉,语言轻松了不少,但是有些“讲故事”的倾向。现在是第四步,正在做博士后,还是坚持不懈寻找说诗的感觉,努力体会它的好处,也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但是对主题的把握和对于艺术特色的阐释非常欠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诗句)。
对黄庭坚这首词,虽然谈不上特别喜欢,毕竟还是颇有些感慨的。
无处可归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绝尘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词客。王观的《卜算子》词有“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话,也是一般痴情,王词表达的是温馨的叮咛,黄词透露出一种渴望春光常驻的期盼与执著。这种佳人空谷、自怜幽独的人生悲慨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在词中,在若隐若现之间,有黄庭坚对十年贬谪生活的感喟,也有他超轶绝尘的精神风貌。
也许这首《清平乐》中飘逝难寻的春天就是作者毕生追寻的理想。他惜春、恋春、寻春、留春、伤春,虽则自伤,但别有一番情致,其词语、情趣均不落俗套,显现出一种崛强狷介的风姿。
每个人心里都有过春花绽放、春光满眼的季节。花朵凋零了,心里总会有些失落。想一想,那凋零毕竟是花,不是春天。花落了,无论结成璀璨的果实,还是化作来年护花的春泥,它的生命都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留在心里的,有花的美丽,有花的清香,有缤纷的憧憬,有永恒的春天。
2006.1.8
2007-12-6改
2008-5-12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