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梅妃情感 |
分类: 诗词赏析 |
失去爱情,还有自己
――江妃的《谢赐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失宠后的尊严
江妃,名江采苹,又称梅妃,据说是唐玄宗李基隆的妃子。
说了武则天那首《如意娘》,又来说梅妃的这首“名诗”。说诗成了讲故事,不是我擅长的风格,总想着回头是岸,可随波逐流不知不觉就成了习惯。
“桂叶双眉久不描”,“桂叶”,有不少版本作“柳叶”,是不对的。“桂叶”是对短阔之眉的形容。阔眉是唐代妇女在画眉时采用得较多的一种样式,“狼藉画眉阔”(杜甫诗句),那是小女孩没掌握画眉的技巧,不是赶时髦。刘绩《霏雪录》称:“唐时妇女画眉尚阔。”阔眉在初唐时期已经在宫廷内外流行。这个时期的阔眉,一般都画得很长,给人以浓重醒目的感觉。在具体描法上,有两头尖窄的,也有一头尖锐、一头分梢的;有眉心分开的,也有眉头紧靠、中间仅留一道窄缝的。此外,还有眉梢上翘或眉梢下垂的,诡形殊态,变幻无穷。大约从盛唐开始,妇女的阔眉又流行起短式,到中晚唐时,愈益明显。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即作这种妆式。沈佺期在《李员外秦援宅观妓》一诗中说“拂黛随时广”;张籍《倡女词》有“轻鬓丛梳阔扫眉”;法宣《和赵王观妓》有“城中画广黛”(妓女们的打扮往往代表着时代的潮流)。
描眉一向被认为是女人最基本的化妆方式,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那样美艳,甚至担心涂脂抹粉会玷污了自己的天生丽质,尚且还要“淡扫蛾眉朝至尊”。新嫁娘装扮好,羞答答地问自己的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当然这首诗另有深意)可见女子画眉的重要。一个女人,很久不画眉,可见已慵懒灰心到对自己的容颜无所顾及的程度,失落之情跃然显现。
“残妆和泪污红绡”,有的作“湿红绡”,把手绢哭湿了不如脂粉把手绢弄脏更形象。有人说:“眉毛都懒得画,怎么还化妆呢?”你不妨反过来看,为什么懒得画眉打扮呢?她也曾经在脸上精心地涂抹胭脂,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期待着面见皇上温柔缱绻,可是妆化好很久,渐渐凋残,却没有等到君王的垂顾。于是,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用手帕擦拭,胭脂的颜色把丝制的手帕都染红了。武则天的《如意娘》不是说“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吗?
“长门尽日无梳洗”,汉武帝曾经“金屋藏娇”,可是皇后陈阿娇在被废之后,只能在长门宫独守空房,君王根本不会来看望她,她也根本就不需要梳妆打扮。梅妃自比长门怨妇,也是长期遭受冷落,根本无心装扮。
司马相如曾为陈阿娇作《长门赋》,希望汉武帝回心转意,梅妃也曾以千金为高力士祝寿,托他求词人写赋,试图也用这种方式重新获得唐明皇的宠幸。但是当时高力士正奉承杨贵妃,而且害怕杨家的势力,于是就回报梅妃:“无人解赋。”没有人会写。梅妃无可奈何,只得自作《楼东赋》抒发心中的哀怨:“信飘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从这篇赋来看,既可见其才学,亦可见其真情,然而如此才情却终究无法挽回唐明皇冷淡的心意。
梅妃的这首七绝,既是自述失宠之后的寂寥心情,也是委婉地向明皇倾诉自己无心梳洗终日饮泣的悲伤。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感情真挚,在倾诉中体现出一种人格尊严。
关于梅妃
据《梅妃传》所说,梅妃,姓江,是福建莆田人。中医世家。她9岁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诗经》中的名篇《二南》(《周南》和《召南》)。开元盛世的时候,唐明皇的宠臣高力士作为“花鸟使”去闽越一带选美,把梅妃选回来,“侍明皇,大见宠幸”。梅妃有文采,姿态明秀,喜欢梅花,皇上戏称她“梅妃”。后来,唐明皇钟爱杨贵妃,梅妃就失宠了。有一次,外国使节来,进献了珍珠,明皇就偷偷密封起一斛珍珠赐给梅妃。没想到,梅妃居然不接受,还写了这首诗托人交给皇上。据说《一斛珠》的曲名就是由此而来。
风流才子唐明皇,通音律,擅诗文,《全唐诗》收录了他64首诗作(另外补遗1首),没有一首是写给他心爱的杨贵妃的。偏偏,却有一首情真意切的情诗是写给杨贵妃的情敌的这位情敌,就是《题梅妃画真》:“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全唐诗》是清朝人编辑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小说中收集的,未必可信。)
诗的大意是:梅妃天生丽质,不用借助脂粉的装扮而自然美丽。肖像是画在白色的丝织品上的,很醒目,虽然容颜体态还算逼真,但是却没有她当时眼神顾盼眉目传情的那种神韵,毕竟已经不是曾经在眼前的那个活生生的梅妃了。
汉武帝在李夫人病逝后,写了《悼李夫人赋》,把画像挂于甘泉宫,还曾请术士招魂,屏上身影摇曳,恍惚中似见美人飘然重现眼前,但是转瞬即逝。这首诗写的感觉与此仿佛。而且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及无名氏的《太真外传》都有类似情节,为小说家惯用。
据《梅妃传》,安禄山叛乱,长安城陷,唐玄宗携杨贵妃往蜀避难,把梅妃留在长安。玄宗回到长安之后,梅妃已不知所终,后来在华清宫汤池(温泉池)边的梅树下找到了梅妃的尸骨,胁下有刀痕,是为乱兵所杀。玄宗号嚎大哭,以皇妃礼仪安葬了她。“上又命方士飞神御气,潜经天地,亦不可得。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身。”已经身为太上皇的李隆基,面对画像,触景生情,遂亲笔写下《题梅妃画真》七绝一首。
关于梅妃的生平事迹,《新唐书》、《旧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正史均未见记载,很多文学作品和评论基本上都是以《梅妃传》为依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梅妃传》全面论证并且提出质疑,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所以至今对梅妃其人其事的可信程度一直存有争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首见于《全唐诗》的七绝,《隋唐演义》等小说中还有两首诗托言是梅妃和杨贵妃所做。梅妃写给杨贵妃的诗是:“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杨贵妃写给梅妃的诗是:“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亦清真。总教借得春风早,不与凡花斗色新。”分明小说家笔法。
今台湾学者林恭祖先生认为杜甫《丽人行》中的诗句“杨花雪落覆白苹”是用“杨花”、“白苹”暗喻杨玉环和江采苹,意为杨玉环迫害江采苹。杜甫《丽人行》一诗对杨氏家族的奢靡生活和“炙手可热”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但是否涉及杨妃与梅妃的争宠,仅可作为一家之言。
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据可考资料,这是中国古诗最早译为德文的一首。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何必珍珠慰寂寥?收下了珍珠,也无法再度拥有失去的感情。拒绝了珍珠,也许还是于事无补,甚至可能触怒皇帝。但她已不在乎加于己身的一切可能。
嫁给皇帝的女人有着更多的悲哀,随时随地会有新鲜的诱惑荡漾在她的皇帝丈夫眼前,而同时希望获得丈夫宠爱的女人千千万万,有名有份的小老婆恐怕就要以三位数计。这一切合理合法。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见到了也未必得到一枚“风月常新”的印记(唐玄宗的做法);即使一度春风,再见也难;即使暂时得宠,随时可能失宠;失宠也罢,有时候连保全自身都难。伴君如伴虎,如果与皇帝恋爱实在是最危险的游戏。
女人在爱情过程中是永远的弱者与输家,难怪有人说:动什么,也别动感情。可是不动感情也就无法享受感情,那样的话女人会有如生活在荒漠之中。一旦动了感情,男人的爱越来越淡,女人的爱越来越浓。交错相融的只是一个瞬间。
拒绝,是因为仍然在意。
有哪个女人能够不在意曾经拥有的感情,不在意那个曾经拥她入怀的男人?
偏偏,女人越是在意,男人越会感到沉重与疲惫。他们渴望逃逸,痴情的脚步留不住变心的翅膀。其实他们未必完全厌倦了旧日的感情,而是想要在自己的天空自由地呼吸。
女人呵,太随便了,男人不当回事;太较真儿了,男人觉得累。即使这个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婚姻中的亲情会永远,若即若离的红颜知己也可能保鲜,但是爱情终究有如烟花,美丽、璀璨,就在点燃的瞬间。一瞬的火花很容易消散,漫长的黑暗将是头顶的苍穹。
黑暗中,有星光点点,有清风明月。
女人可以失去爱情,但是千万不要失去自己。
真的有这个梅妃吗?她是一个千载之下仍然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其实并不重要。我们所欣赏的是,一个美丽的孤弱的才女在宠辱无常的后宫,在“寂寞开无主”的凄清冷落中,坚守着一种“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品格。
2007-12-4
2008-5-8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