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朝民歌华山畿殉情情感 |
分类: 诗词赏析 |
一见钟情,生死相许
――南朝民歌《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一见钟情在华山脚下
南朝乐府诗《华山畿》总共25首,这是第一首。是吴声歌曲的情歌,关于殉情的。
“华山畿”,华山的脚下。这个华山不是五岳的那个华山,闻一多考证这个华山是安徽境内的一座小山。《孔雀东南飞》里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焦仲卿在庐江府任职,庐江在今天的安徽,焦仲卿与刘兰芝合葬在华山脚下。
“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你已经为我死了,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欢”,亲爱的,你要是还爱着我的话,那就把棺材为我打开吧。
我说诗的习惯是最不喜欢讲故事。说说背景也罢,总也学不会评书的套路。当然,我说诗说的不好,从内容上讲不出什么吸引人的故事,从艺术上又讲不出它的种种特色和好处。我只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说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相关的知识和感受而已。
关于这首民歌,不得不讲故事了,故事不是我自己编的,但我是信口说来。
《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讲述了这段故事:宋少帝的时候,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有一个读书人,经过华山的脚下。看来这个华山不会在陕西吧,从江苏到安徽可以理解,否则没有飞机,没有火车,走到陕西太不可思议了。
这位士子在一家旅店见到一个美女,“悦而无因,遂感心疾”。文雅的说法是“花不知名分外娇”,流行的说法是“偏偏只爱陌生人”。读书人没有任何理由地爱上了那个女子,于是得了心病。
回家后他的母亲问他怎么回事,他如实相告。 于是老太太就到华山脚下去找那个女子,说明情况。女子听了很感动,把蔽膝,也就是系在腰前的围裙(围裙当然是系在腰前的,腰后的是小孩子系的)脱下来交给老太太(闽南的芗剧《山伯英台》有“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据说是闽南风俗。围裙和裤带比较接近),让老太太回去把蔽膝偷偷放到病倒的士子褥子下面。也不知道那围裙被施了什么魔法,母亲回去这样做了,士子的病果然就减轻了。想不明白的是,那个士子偏偏有一天掀开席子,看见了女子的围裙,于是烧成灰(这是我的瞎想,因为围裙不能直接吞下去),吞下去自杀,留下遗嘱,下葬的时候要从华山经过。送葬的车到了女子门前,拉车的牛死活不肯走,女子出来说:“等我一会儿”,然后进屋去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出来唱着这首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于是,棺材自动打开,女子投身棺中,棺材合上就再也打不开了,家里人没办法,于是就把他们合葬了,称为“神女冢”,就是埋葬神女的坟墓。
永远的梁祝
有一首流行歌,大概是李宗盛唱的,“鸟为食死人为财,梁山伯为了祝英台。”梁祝的故事是爱情的经典,也是殉情的典范。
这个华山畿的故事一直被称为“小梁祝”,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的故事就是从这个传说演变而成的。但是,梁祝的故事要丰富得多,人物和情节都增加了不少。他们不是一见钟情,一个莫名其妙就得了心病,另一个毅然殉情。梁祝同学三年,自由恋爱,有牢固的感情基础,世俗势力的阻挠也很明确。同学三年,不知道对方性别,在今天实在不可思议,可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很多戏曲剧种都曾演绎过这一经典的爱情故事,其中以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辽宁芭蕾舞团还编排演出了芭蕾舞剧《梁祝》五场。经典演绎梁祝故事的还有28分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1958年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梁祝这个故事的基本大意是:东晋时,祝家庄(不是《水浒传》三打祝家庄那疙瘩吧?)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然后同窗三载。或者说是在学堂里遇到了梁家庄的梁山伯同学,互帮互学,成了好哥们儿。梁山伯居然一直不知道祝英台是美女。分别时互赠信物,十八相送,祝英台假装以家中九妹相许。后来梁山伯到祝家求婚,而祝员外已将女儿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得了心病,很快就病亡了。祝英台出阁那天,坚持让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就在祝英台痛哭之际,天昏地暗,惊雷裂墓,英台投身入坟。风停雨过后,有两只美丽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二人精灵所化,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如果一定要考证梁祝本事的话,那么可以查到,梁山伯是明朝人,祝英台是南北朝时陈朝人,时空阻隔,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说祝英台是位女侠,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家公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沉于地下。到了明代,梁山伯在浙江宁波府银县当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的墓碑,众人惋惜感慨,既不忍心拆除祝墓,又不愿另外为梁山伯选择墓地,于是合葬一处。
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似乎与华山畿的故事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以生命相交付
殉情,有世俗的阻挠,有政治的无奈,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衷情者不得已只能选择以死抗争这种方式。可是,《华山畿》的主人公却没有任何理由,莫名其妙就双双赴死。
莫名其妙爱了还可以理解,莫名其妙去死真是不好理解,也没说遇到什么阻力,也没说那女子不喜欢那男子。为什么这个士子就不打算娶自己心仪的这个女子回家呢?而且病都快好了,偏又以自杀的方式求死。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这个故事原本就是虚构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两个人,也许人们心中对于爱情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幻象和无奈,就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华山畿》。
说到殉情,不得不说《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785个字,是汉代叙事诗的代表作。在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之后,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个“举身”,一个“徘徊”,态度略有不同,但是坚守信念的方式同样让人感动和无奈。
直接造成这场悲剧的是主人公焦仲卿的母亲和刘兰芝的哥哥。作为亲人,恐怕也不想那么无情地把儿子和妹妹逼死。焦母是要给儿子另娶“窈窕艳城郭”的东家贤女,而刘兰芝的哥哥也希望妹妹再嫁豪门。在他们殉情之后,“两家求合葬”,也表现出一定的悔意,但为时太晚。
情到深处,遭遇阻力,于是奋不顾身地抗争,期望着浴火而重生,期待着彼此相伴到永远。那永远又是什么?是携手同行的今生今世,是生死相许的来生来世,还是那数也数不清楚的生生世世?天长地久有没有?浪漫的传说令人唏嘘,令人回味,令人欲说还休。
尽管生死相许的故事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曾经有许多为男人殉情的女子,她们演绎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但却不一定都是出于感情的自愿,美丽凄凉的氛围中也总是萦绕着些许的无奈。在今天,或许仍有人追求刻骨铭心、生死相许的爱情;或许有更多的人仅凭习惯和道义维持着婚姻,他们朝夕相处,同床异梦,白头偕老。如果梁山伯与祝英台幸福地结合,如果罗密欧顺利地把朱丽叶娶回家中,会是怎样的结局?
选择殉情其实于事无补,甚至是一种逃避。既然生不能同衾,死后同穴也终究枉然。即使不得不采取斗争,方式也不是绝对的。殉情,是为感情献身,以生命相交付。其实,为情献身不在于壮烈,而在于坦然。真正对爱情的考验是在缺少外界干涉的情况下,把深挚的感情置于时光的缓缓流淌之中。
我们相信爱的永恒,相信海誓山盟,相信轰轰烈烈,也永远为生死相许的殉情者保有一份纯真的感动。但现实中我们更希望与自己爱的人一起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就那样一路同行,脉脉向着天边远去……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2007-12-3(凌晨)
2008-5-5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