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蒹葭诗经情感 |
分类: 诗词赏析 |
只为了那一个美丽的守望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于《诗经》
知道这首《蒹葭》诗是因为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小说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电视剧主题歌的两句:“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说实话,《诗经》305篇,不是没有认真读过几遍,也不是不喜欢,但至今只能记得其中几句,背不下完整的一篇。
《蒹葭》可能是我在“诗三百”中最喜欢的一篇,很吃力地背下了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虽然仅有几个字的不同,难就难在分辨这几个不同的字。也知道每段押不同的韵,可是先秦的语音跟现在差别太大,念起来并不顺口,也就无法一路铿锵地背下来。
爱诗词爱得深入骨髓,就是要命背不下来,在我,这是极大的痛苦,有着“灭顶之灾”的感觉。
再有,《诗经》里有太多不认识的字,我有一见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不是看同一本书,不是字的旁边标注了读音和解释,我第二次见到这个字还是得查字典,第三次仍旧查,不晓得第几回能够记住它念什么。
记忆力偏差的人读《诗经》实在遭罪。
《诗经》15国风,这篇《蒹葭》选自《秦风》。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秦风”就是秦那个地方的民间诗歌。
寻访“伊人”的过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可以泛指芦苇。有人说“蒹”指荻,“葭”指芦。“苍苍”,鲜明茂盛的样子。也有的说是茂盛而又苍老的样子。在深秋的早上,茂盛的芦苇上面露水未干,凝结如霜,晶莹剔透。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方”,有人认为通“旁”。自己所思念所追寻的那个人,在水的那一边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所谓”实际上并不确指,“在水一方”大概也只是想像而已。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逆水而行,“洄”,回曲盘迂的水道,“溯洄”,就是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就,靠近,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如果沿着弯曲的水道往上游的方向去追寻,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游”,直流的水道。如果沿着直流的水道顺流而下去追寻,那么她又好像是被水环绕着,仿佛在水的中央,看得见却不能够到达。
其实第一段把该说的意思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第二段“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繁茂,露水未干,心上人就在那岸边。沿着弯曲的水道找去,道路险阻,地势渐高;沿着直流的水道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小陆地上。
第三段“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也是繁茂众多的样子。“已”,停止。“涘”,水边。“右”,迂回曲折。“沚”,水中小沙滩,有说比坻稍大。
芦苇繁盛,露珠尚且滚动,心爱的人依稀就在水边。逆着曲水去找她,道路艰难迂回曲折;逆着直水去找她,她的影像仍然仿佛在水中的小岛上飘忽不定。
理智无法解释感情
全诗共三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以蒹葭起兴,采取重章的形式,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反复抒发内心里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论是“一方”还是“湄”或者“涘”,都是难以到达的地方。
记得从钱钟书的《管椎编》抄过这样一段话:“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悦)益至”(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这大概就是西方所谓“企慕”之情境也,“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古罗马·桓吉尔)。
不仅爱情如此,人生在世,内心里总是有些企望的。要是根本就是“没影儿的事”,想想也就罢了。偏偏隐隐约约见着了踪影,还误以为通过艰苦努力可以追寻得到,于是历尽千辛万苦。终究遥不可即是一种痛苦,追到了,随之厌倦了,还是痛苦。
没有追求就不痛苦了吗?“哀莫大于心死”,那是最大的痛苦!
读《蒹葭》总是想到屈原的“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追寻的目标不同,但是长路慢慢,追求似乎永无止境。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挣扎,九死不悔。
北宋的晏殊是个情中有思的理性诗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时空的阻隔不是自己所能够把握的,不如珍重当下。他还说:“不如怜取眼前人,免使劳魂兼役梦。”得不到的再花费心力也还是得不到,况且即使得到了,眼前的也不是你曾经想要的了。那些无法挽回的仍然无法挽回,最要紧的是能够好好把握住眼前的幸福,省得身心疲惫不堪。
理智上我们或许也觉得“不如怜取眼前人”是明智之举,可是那“在水一方”的却是挥之不去梦绕魂牵的诱惑。说句让人说滥了的“名言”:“距离产生美。”
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可是我却不认为企慕之情可以称为“相思”,我固执地认为“相思”是双方相互思念对方,哪怕思念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至少是彼此,所谓“单相思”其实应该称为是“单思”。《蒹葭》是至少2500年前一段真挚执著的感情,是一个美丽的守望,穿越时空,因着无悔的期盼而成永恒。
至于艺术上特色,有人认为是“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没什么异意。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最得风人情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有这样的解释:“‘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者说:“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有人这样解释:“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诗歌感发我们的是那高尚惟美的境界,是那千古同然的情意,我们何必去考辨“伊人”的确指呢?
忽然记起20年前读到的几句诗:“我只要我读诗时读到的那种紫丁香,我只要我做梦时梦过的那种紫丁香。我只要——寻找紫丁香的那种永远的渴望。”
只为了那永远的渴望。
2007-12-1
2008-4-28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