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樽还酹江月(386)

(2008-04-26 16:45:36)
标签:

赤壁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一樽还酹江月

 

很惭愧,我至今没有完整读过一遍《三国演义》,三国的故事只是略知一二。因为从小喜欢历史和诗词,小学的时候知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也会背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又读到了前后《赤壁赋》。对于赤壁,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想站在岸边,面对着大江东去浪千叠,把滔滔江水看作是千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也想着在徐来的清风之中,感受水光接天的浩瀚与茫然。

2002年,到湖北的赤壁市开会,期间安排了采风。不是独步,而是蜂拥着来到江边,远远望见醒目的“赤壁”两个大字,刻在水边陡峭的石壁上,在惊涛拍岸之中越发显得血色凝重。据说这里的岩壁是被战火烧红的,所以称为“赤壁”。

大家纷纷站在江边拍照留念。没有太多的激动。然后继续参观。

2008年的春天,来到湖北的黄冈,请朋友安排,特意去了一直心向往之的“东坡赤壁”。《前赤壁赋》中写道:“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鬰乎苍苍。”夏口是今天的汉口,武昌是今天的鄂州,黄州在其中。当年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历经磨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即使仕途坎坷,人生失意,“不合时宜”的东坡依然不改旷达的胸怀。在黄州赤壁,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他径自感悟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记得看《古文观止》,《前赤壁赋》的注释说苏东坡误把赤鼻矶这个地方认为是“赤壁”。这里的岩壁不是被战火烧红的,而是特有的丹霞地貌,岩石呈现出天然的暗红色。

在黄州的东坡赤壁,见不到长江,相比之下,气势远远不及赤壁市的那个赤壁。这里只有一汪死水,像个普普通通的水塘。据说长江远在 两公里以外,在两公里的岸边,高楼矮房林立,成了居住区。据说是江水自然后退造成的。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谁能想到这里会是“卷起千堆雪”的战场呢?“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难道真是道听途说吗?被贬的苏轼何以如此执着?除了这首《念奴娇》词,还在“壬戌之秋”一而再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我徘徊着,张望着。

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从这里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想象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浩荡场面,也恍惚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冥之中。

听说在湖北有五个“赤壁”,最有名的就是赤壁市那个“武赤壁”和黄冈市的这个“文赤壁”。导游说这里原本就叫赤壁,要先有地名才能有战争的名称,怎么可能先有赤壁之战,大火烧红了岩壁才把那个地方称为赤壁呢?这个赤壁不仅是因苏东坡的文字出名,而且赤壁之战当然在这里,不存在什么“武赤壁”。

对她的说法,我不置可否。

这里找不到赤壁之战的痕迹,也见不到苏轼笔下描述的情景,却因着那合在一起尚且不足千字的诗文名扬千古,不朽存在。世变境迁,沧海桑田,留下的是一份千古同然的人生感悟。

不是为了考古,在普通人的心里,或许只是为了寻访一个心中的赤壁,在那里——

一樽还酹江月。

 

2008-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