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后宫等级体制后妃宫女女官宫伎文化 |
分类: 诗史杂说 |
后宫佳丽知多少?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他还在《后宫词》一诗中写道:“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皇帝的后宫真有“三千”佳丽吗?是多?还是少?究竟有哪些“名号”?等级如何安排?
后宫女性的身份除了后妃,还有女官、宫伎、宫女。虽然后三者与皇帝之间并无配偶的名分,但是皇帝对她们是有着宠幸的权利的,随时可以占有,亦随时可以抛弃。而且,由于皇帝的感情变化,她们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史记·五帝本纪》以及《烈女传》等典籍记载,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并嫁给了帝舜,姊妹共事一夫,这大概是见诸文献的最早的君王的“一夫多妻制”。而根据郑玄所注《礼记·檀弓》,帝喾、帝尧都是四妃,帝舜有三夫人。
据《通典》记载,“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也就是说,夏王的后妃有12人,殷商王的后妃有39人。《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妃制度真正发轫于西周时期,明确天子的后妃是121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侍妾人数已达数百人。《孟子·尽心下》说到:“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管子·小匡》篇说齐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这数千人大概包括了宫中女乐和宫女。
秦始皇称帝之后,在后宫建立了由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构成的后妃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三辅旧事》:“……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看来,秦始皇的后宫人数已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千人上升到万余人,而且还有了等级名号。
西汉王朝建立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承秦制,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婕妤、娙娥、容华、充依,元帝增加了昭仪,于是在“位同至尊”的皇后以下,妃嫔就分为了14个等级。其中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这11个等级是有爵位的,并与朝廷的爵位、官职、俸禄挂钩;第12等级是“五官”,第13等级是“顺常”,都没有爵位,俸禄分别是三百石和二百石;第14等级也无爵位,俸禄只有百石,名号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此外还有每年采选入宫未能进入上述等级的普通宫女,她们没有封号,也称“斗食”、“有秩”,人数众多。
王莽的新朝虽然短命,但期间后宫人数也不少。《后汉书》卷11《刘玄传》:“王莽败,唯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宫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数千宫女被移交新主。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弊政,崇尚俭约,裁减后宫的人数和供奉。据《东汉会要》卷2《内职》,后宫有爵秩的只有皇后和贵人两个等级,下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岁时赏赐充给而已。”然而,没有多久东汉的后宫规模就扩大起来,顺帝时,“宫人侍御,动以千计。”桓帝时后宫女子已达到五六千人。据《后汉书补逸》卷20《陈蕃》,陈蕃谏桓帝:“宫女数千,脂粉之耗,不可胜数。”宫女太多,脂粉的开支太大。
魏晋时期,妃嫔制度又有变化。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曹操建魏国,在王后之下设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
晋武帝时,皇后之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位比三公;以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位比九卿;在九嫔以下还设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爵位比千石以下官员。晋灭东吴之后,武帝把吴主孙皓的姬妾、宫女五千余人据为己有,后宫增至万人。《晋书》卷31《胡贵嫔传》:“武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后宫上万美女,皇帝同时喜欢的不少。
南北朝时,后宫名号屡屡变更,人数有增无减。
据《隋书》卷36《后妃传》,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确立妃嫔制度,三贵人分别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十二人,美人、才人十五人,合为二十七世妇;保林二十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合为八十一御妻。隋炀帝时还有所谓“承衣刀人”等姬妾,动辄数千,随意而置。
唐代后宫人数之多空前绝后,《旧唐书·宦官传》:“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新唐书·宦者传上》:“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四万人!什么概念?一个人活100岁,不过三万六千多天啊!
据《旧唐书》卷51《后妃传序》,唐初在皇后之下设置四妃,即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合计二十七人;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合计八十一人。
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更易内官名称,置赞德两人代替四妃;宣仪四人代九嫔;承闺五人代美人;承旨五人代才人;卫仙六人代保林;供奉八人代御女;侍栉二十人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统称“内官”。
据《唐六典》卷12《内官》,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改四妃为三妃,名为惠妃、丽妃、华妃,并以六仪代替九嫔,名为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另外,还有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至于宫女,唐代的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都有大量宫室,亦配置大量宫人。在洛阳的上阳宫,住着大量失宠或者从来不曾得宠的宫人。
从南北朝起,后宫设立女官系统,佐治内事,掌管着后妃的教育以及衣食供给等。唐代的女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分门别类,职掌清楚,除了管理六宫各类事务,皇帝升殿上朝亦有女官随侍。唐代的女官机构仿照朝廷的六部二十四司设六局二十四司,六局分别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统称“六尚”,都是正五品。
宫伎(妓)由宫廷供给衣食,属于后宫女性的一部分。内外教坊中的伎女分为“内人”、“宫人”、“搊弹家”三类。崔令钦《教坊记》:“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宫人”指的是云韶院的伎女;“搊弹家”则是从民间选入宫中学习音乐的女子。
五代十国时期,妃嫔与宫廷女官合二为一,名目繁多,人数多达数千人。
宋代的后宫规模比唐代大为缩减,一般维持在数百人,最高数字是风流天子宋徽宗时的万人左右。辽金元三朝均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与汉制略有不同,但又受到汉制很大影响。
明代妃嫔中以贵妃地位最高,等级时有变动,人员亦不局限于规定的常数。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记载:“明季宫女至九千人。”
清代是后宫人数最少的朝代,而且后宫内职一概使用宦官,不置女官。皇后主内治总摄六宫,以下妃嫔分四等,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之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个等级,没有固定数额,随妃嫔分居东西十二宫。
清代的宫女人数一般控制在四五百人,而且康熙皇帝规定未得封号的秀女到了二十五岁就遣出宫外,使得宫女的采选和释放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
2006-12-27夜
2007-6-25删改
2008-2-23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