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山伯祝英台的原型是谁?

(2007-06-08 00:16:22)
标签:

梁山伯

祝英台

分类: 诗词赏析
 

梁山伯祝英台的原型是谁?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众所周知。

很多戏曲剧种都曾演绎过这一经典的爱情故事,其中以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加“化蝶”的结尾,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     

京剧《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

1954年,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推出,这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改从“惊聘”开始)。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出演此剧。

闽南的芗剧有传统剧目《山伯英台》,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1978年,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又综合整理了芗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辽宁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梁祝》,序幕以一对彩蝶纷飞引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分为“乞父求学”、“草桥结拜”、“同窗共读”、“楼台抗婚”、“殉情化蝶”五场。

经典演绎梁祝故事的还有28分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1958年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优美、哀婉的旋律,感人至深,余味无穷。

梁祝这个故事的基本大意是:东晋时,祝家庄(不是《水浒传》三打祝家庄那疙瘩吧?)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然后同窗三载。或者说是在学堂里遇到了梁家庄的梁山伯同学,互帮互学,成了好哥们儿。梁山伯一直不知道祝英台是美女(也难怪,花木兰替父从军,伙伴们同行十二年,都不知木兰是女郎。)分别时互赠信物,十八相送,祝英台假装以家中九妹相许。后来梁山伯到祝家求婚,而祝员外已将女儿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得了心病,很快就病亡了。祝英台出阁那天,坚持让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就在祝英台痛哭之际,天昏地暗,惊雷裂墓,英台投身入坟。风停雨过后,有两只美丽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二人精灵所化,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其实,有一个华山畿的故事一直被称为“小梁祝”。

南朝乐府诗《华山畿》总共25首,这是第一首:

“华山畿”,华山的脚下。这个华山不是五岳的那个华山,闻一多考证这个华山是安徽境内的一座小山。《孔雀东南飞》也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焦仲卿在庐江府任职,庐江在今天的安徽。

“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你已经为我死了,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欢”,亲爱的,你要是还爱我的话,那就把棺材为我打开吧。

这是吴声歌曲的情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讲述了这段故事:宋少帝的时候,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有一个读书人,经过华山的脚下,从江苏到安徽可以理解,到陕西的华山就不可思议了。(梁祝的故事好像也有说发生在江苏的)

这位士子在一家旅店见到一个美女,“悦而无因,遂感心疾”。花不知名分外娇,偏偏只爱上陌生人。没有任何理由地爱上了那个女子,于是得了心病。

回家后他的母亲问他怎么回事,他如实相告。于是老太太就到华山脚下去找那个女子,说明情况。女子听了很感动,把蔽膝,也就是系在腰前的围裙脱下来交给老太太(闽南的芗剧《山伯英台》有“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据说是闽南风俗。)女子让把蔽膝偷偷放到病倒的士子褥子下面。也不知道那围裙被施了什么魔法,母亲回去这样做了,士子的病减轻了。想不明白的是,那个士子偏偏有一天掀开席子,看见了女子的围裙,于是烧成灰,吞下去自杀,留下遗嘱,下葬的时候要从华山经过。送葬的车到了女子门前,拉车的牛死活不肯走,女子出来说:“等我一会儿”,然后进屋去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出来唱着这首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于是,棺材自动打开,女子投身棺中,棺材合上就再也打不开了,家里人没办法,于是就把他们合葬了,叫“神女冢”,就是埋葬神女的坟墓。

莫名其妙爱了还可以理解,莫名其妙去死真是不好理解,也没说遇到什么阻力,也没说那女子不喜欢那男子。为什么这个士子就不打算娶自己心仪的这个女子回家呢?而且病都快好了,偏又以自杀的方式求死。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这个故事原本就是虚构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两个人,也许人们心中对于爱情存在着种种美丽的幻象和无奈,就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华山畿》。

也许后来演绎的故事把这个士子作为梁山伯的原型,华山脚下的女子就是祝英台。但是,梁祝的故事要丰富得多,人物和情节都增加了不少。他们不是一见钟情,不是一个莫名其妙就得了心病,另一个毅然殉情。而是同学三年,自由恋爱,有牢固的感情基础。世俗势力的阻挠也很明确,家长嫌贫爱富,他们相爱但是不能结婚,只能去死。生不同衾死同穴(不过有说是梁祝同学那三年是同床共寝的)。

如果一定要考证梁祝本事的话,那么可以查到,梁山伯是明朝人,祝英台是南北朝时陈朝人,时空阻隔,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说祝英台是位女侠,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家公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沉于地下。到了明代,梁山伯在浙江宁波府银县当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的墓碑,众人惋惜感慨,既不忍心拆除祝墓,又不愿另外为梁山伯选择墓地,于是合葬一处。

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忽然想起一句歌词:“鸟为食死,人为财,梁山伯为了祝英台。”

也许为的只是心中的一份感觉。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爱你,爱你那一种。

足够了。

2007-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