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的郊庙歌词与宫廷祭祀

(2007-04-15 02:58:49)
标签:

郊庙歌辞

宫廷祭祀

分类: 诗史杂说

什么是写起来特别吃力又最最没人看的文章?

这是一篇与我的专业、与学术毫不相干的文章。

因为天生喜欢数字,所以特别偏爱做整理工作。

没有任何观点,只是堆积材料。

抄了差不多半个月。脑袋大了好几圈。眼前经常闪烁着星星和月亮。

 

鼎祚齐天壤

――唐代的郊庙歌辞与宫廷祭祀

 

《全唐诗》集中收录的郊庙歌辞差不多有7卷(第10-16卷,其中第15卷有3组舞曲歌辞),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有些七言诗去掉“兮”就是六言),总共438篇,近500首,占到《全唐诗》的百分之一。其中第16卷是五代时的郊庙歌辞,因本文主要探讨大唐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所以暂不同列考虑。

宫廷祭祀是国家大事,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郊庙歌辞”,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等大典时所用的歌辞。二者关系紧密,可以对照考证。以下把这6卷368篇郊庙歌辞分为两大类进行归纳整理,并简单介绍唐代宫廷祭祀的有关情况。

 

一、祭祀天地、社稷、风雨、日月、先圣先师、封禅等。

1、祀天系列(祀圜丘、昊天、封泰山、祈谷、明堂、雩祀)

《全唐诗》第10卷收录的是:《祀圜丘乐章》之豫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舒和、凯安、豫和;《郊天旧乐章·豫和》;《武后大享昊天乐章》(12首);《中宗祀昊天乐章》之豫和、太和、告谢、肃和、雍和、福和、中宫助祭升坛、亚献、舒和、凯安;《明皇祀圜丘乐章》之豫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三章)、舒和、凯安、豫和、太和;《封泰山乐章》之豫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二章)、舒和、凯安、豫和;《祈谷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明堂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武后明堂乐章》之外办将出、皇帝行、皇嗣出入升降、送迎王公、登歌、配飨、宫音、角音、徵音、商音、羽音;《雩祀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雩祀乐章》之豫和(二章)。共11组62篇。

祀天,又称祭天、南郊等,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是对天帝侍奉、享献的仪式,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圜”通“圆”,圜丘指的是祭天的圆形高坛。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南郊圜丘祭天神,北郊方泽祭地祗。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可见,古人认为祭祀天地可以使国运昌盛。

《礼记·礼运》:“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施政也。”祭祀还有利于治理国家、统治天下。

举行郊祀的目的,是帝王借以证明天命所归,并祈求天神地祗的保护。

为了抬高帝王地位,表明君权神授,历代郊祀中的配享制度往往把某一开国君主及皇后与天神地祗共祭。而且,以祖宗配天也是大孝之道的体现。

据《通典》卷45,唐朝贞观及开元时祭天,以唐高祖李渊配天。

据《宋史·礼志二》,唐永徽(高宗年号)中,以高祖、太宗同配上帝。

到了唐代,祭天礼开始程式化和制度化,基本上按照以下的六大步骤和程序进行。

卜日。由于把祭天礼固定于每年冬至和正月的第一个辛日,也就不需要卜日了。

斋戒。有散斋、致斋、清斋三种。斋戒期间,帝王与参预典礼的文武侍臣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以洁净庄重之心以示对天的虔诚和尊重。

陈设。有待事的次序,有即事的位置,有门外的位置,有牺牲器具的位置,有席神的位置。

省牲器。安放礼器于各个位置;清洗、打扫、设乐;检查牺牲的毛色、肥瘦、大小以及宰杀的刀具和清洗情况;监督宰杀、取毛盛血、烹煮等。

此外,还有奠玉帛、进熟。

唐代在冬至这天祭祀的天神名目是:

昊天上帝(主位)

高祖神尧皇帝(配帝)

以下从祀者:

天坛第一等:

东方青帝灵威仰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皇帝含枢纽

西方白帝白昭矩

北方黑帝汁光纪

大明星神(太阳)

夜明星神(月亮)

天皇天帝

北辰

北斗

天一

太一

紫微五帝座

天坛第二等

内官诸座

五星(金、木、水、火、土)

十二辰

河汉

天坛第三等(142座)

内壝之内(105座)

外官诸座

内壝之外(360座)

众星之座

壝(音wei,上声),指祭坛四周的矮墙。

第一组《祀圜丘乐章》是贞观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据《旧唐书·音乐志》,贞观二年,祖孝孙修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大历是代宗李豫的年号,为避讳不用“豫”字。祭地祗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

除上述诸“和”,这组乐章还有一篇《凯安》。据《新唐书·礼乐志》,贞观初,更隋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郊庙朝会同用之,舞者各64人。凡初献作文舞,亚献、终献作武舞,太庙降神以文舞。后改《治康》曰《化康》,避高宗李治的讳。据《乐府诗集》卷4,麟德二年(665年)十月,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后以《庆善乐》不可降神,《破阵乐》不入雅乐,复用《治康》、《凯安》如故。

第二组乐章是太乐旧有的《郊天送神辞》,不详所起。

第三组乐章在《全唐诗》卷5的则天皇后本集中题作《唐享昊天乐》。

第四组乐章,据《旧唐书·礼仪志》,景龙三年(709年),中宗祀昊天上帝。唐中宗祀天地时首次出现皇后参加典礼的局面,“于是以皇后为亚献,补大臣李峤之女为斋娘,以执笾豆焉。”在这组乐章中有《中宫助祭升坛》。德宗时,规定以皇太子为亚献,亲王为终献。取代了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的传统,使国家大祭更趋于皇帝家族化。

第五组乐章,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祀昊天于圜丘。在这组乐章中皇帝酌献天神、酌献配座、饮福酒并用《寿和》,所以有三章。

第六组乐章是中书令张说制辞,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玄宗封泰山。在这组乐章中酌献、饮福并用《寿和》,故二章。

古人没有海拔高度,只有朴素的绝对高度,受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影响,认为泰山最高,离天最近,去那里祭上帝,表示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目的是报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如粱父山、云云山、亭亭山等辟场祭地,称为“禅”,目的是报地之功。封禅有易姓而封,也有盛世而封,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据刘肃《大唐新语》,贞观中,太宗同意百官上表请封禅,魏徵力谏乃止。

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武则天举行盛大的泰山封禅礼。十月从长安出发,从驾的文武大臣、兵士、仪仗队伍长达数百里,十二月才到达,于是改元“乾封”,正月行封禅礼。

第七组乐章,贞观中,正月上辛日祈谷于南郊。祈谷,就是祈求丰收,也是祭天活动,分布在圜丘四陛的是五帝,其余与冬至祭天相同。《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唐代以正月上辛日祈谷。

第八组《明堂乐章》是贞观中褚亮等作的歌辞。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处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季秋,享上帝于明堂。

第九组乐章也收入第5卷则天皇帝本集,题为《唐明堂乐章》。

第十组《雩祀乐章》也是褚亮等作。雩祀,指的是帝王祈雨的祭祀。孟夏,雩祀上帝于南郊。

第十一组乐章是太乐中旧有的雩祀降、送神辞二章,不详所起。

 

2、祭祀五方上帝、朝日、夕月、祀九宫贵神、风师、雨师

第11卷收录的是:《五郊乐章》之黄帝宫音、肃和、雍和、舒和、青帝角音、肃和、雍和、舒和、赤帝徵音、肃和、雍和、舒和、白帝商音、肃和、雍和、舒和、黑帝羽音、肃和、雍和、舒和;《五郊乐章》(《五郊迎送神辞》)之黄郊迎神、送神、青郊迎神、送神、赤郊迎神、送神、白郊迎神、送神、黑郊迎神、送神;《朝日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朝日乐章》(《朝日迎送神辞》)之迎神、送神;《夕月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祀九宫贵神乐章》之豫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福和、舒和、凯安、肃和、豫和;《祀风师乐章》之迎神、奠币登歌、迎俎酌献、亚献终献、送神;《祀雨师乐章》之迎神、奠币登歌、迎俎酌献、亚献终献、送神。共8组58篇。

第一组乐章,据《唐书·乐志》,祭祀五方上帝所用五郊乐的歌辞。古代帝王按时于五方祀天,以五行、五色、五音相配,立春日迎春于东郊、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立冬日迎冬于北郊。

第二组乐章是太乐旧有的《五郊迎送神辞》十章。

第三组乐章是贞观中的《朝日乐》所用歌辞,第四组乐章是太乐旧有的《朝日迎送神辞》二章,第五组乐章是贞观中《夕月乐》所用。《新唐书·礼乐志一》:“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逐渐确定春分东郊朝日,秋分西郊夕月的礼仪。唐以后祭日月的礼仪与圜丘祀天相似,一般规格为中祀,偶然也作大祀,是定期举行的常祀项目。古时把春分作为太阳的生日,唐德宗改正月晦日为二月初一中和节,并把中和节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

第六组乐章,据《旧唐书·礼仪志四》,玄宗天宝三载(744年),置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九宫贵神坛,以四季孟月行祭。

第七组和第八组乐章,据《唐会要》卷33,均作于贞元六年(790年),都是包佶撰辞。风师也作风伯,即风神;雨师即雨神。据《旧唐书·礼仪志》,立春后的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的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

 

3、祭地系列(祭方丘、拜洛、祭汾阴、禅社首、祭神州)、祭太社、蜡百神、享先农、先蚕、先圣先师、龙池

第12卷收录的是:《祭方丘乐章》之顺和、肃和、雍和、舒和、顺和;《武后大享拜洛乐章》之昭和、致和、咸和、九和、显和(拜洛)、显和(受图)、昭和、敬和、齐和、德和、禋和、通和、归和(二章);《祭方丘乐章》之顺和、金奏、顺和;《祭汾阴乐章》之顺和(林钟宫)、太簇角、姑洗徵、南吕羽、太和、肃和、雍和、寿和、舒和、凯安、顺和;《禅社首乐章》之顺和、太和、肃和、雍和、寿和、福和、太和、灵具醉;《祭神州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祭神州乐章》(《祭神州迎送神词》)之迎神、送神;《祭太社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祭太社乐章》(《祭太社迎送神词》)之迎神、送神;《蜡百神乐章》之肃和、雍和、舒和;《蜡百神乐章》(蜡百神迎送神词))之迎神、送神;《享先农乐章》之咸和、肃和、雍和、舒和、咸和(《旧唐书》作“承和”);《享先蚕乐章》之永和、肃和、展敬、洁诚、昭庆;《释奠文宣王乐章》之诚和(亦曰宣和)、承和、肃和、雍和、舒和;《享孔子庙乐章》之迎神、送神;《释奠武成王乐章》之迎神、奠币登歌、迎俎酌献、亚献终献、送神;《享龙池乐章》之第一章至第十章。共16组88篇。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于圜丘,祭地于方丘,祭方丘就是祭地。

第一组乐章,据《唐书·乐志》,贞观中,夏至祭皇地祗于方丘。褚亮作辞。

第二组乐章,在第5卷则天皇帝本集中题为《唐大飨拜洛乐章》。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伪造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表称获之洛水。武后大悦,号其石为“天授圣图”,加尊号曰“圣母神皇”。同年十二月,武后拜洛受图。

第三组乐章,睿宗太极元年(712年),祭皇地祗于方丘。

第四组乐章,明皇开元十一年(723年),祭皇地祗于汾阴,汾阴即汾水南岸,在今山西万荣县。

第五组乐章,明皇开元十三年(725年),禅社首山祭地祗。《史记·封禅书》记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社首山在今山东泰安县西南,上有祭坛。

第六组乐章,贞观中,祭神州于北郊。褚亮作辞。《旧唐书·礼仪志》:“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祗、神州及宗庙为大祀。孟冬,祭神州于北郊。”唐高宗永徽年间废除神州之祀。武则天于南郊合祀天地。据《大唐开元礼》,夏至日方丘祭地之仪,仍以神明地祗从祀,孟冬再祭神州地祗。

第七组乐章是太乐旧有,不详所起。

第八组乐章是贞观中祭太社所用,褚亮等作。《旧唐书·礼仪志》:“仲春、仲秋二时戊日,祭太社、太稷,社以勾龙配,稷以后稷配。”

太社即社稷,土地和五谷之神称为社稷。社稷祭祀是土地祭祀的变形。唐朝把社稷祭祀作为中祀。

第九组乐章是太乐旧有。

第十组乐章是贞观中蜡百神所用。据《旧唐书·礼仪志》,季冬寅日,蜡百神于南郊,其神为大明、夜明、神农、伊耆、后稷及五方、十二次等,凡一百八十七座。当方年谷不登,则阙其祀。

蜡(音zha,去声),祭名。《礼记·郊特牲》:“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第十一组乐章是太乐旧有。

第十二组乐章是贞观中享先农所用。先农是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一说即神农氏,一说为后稷。自周代开始,就有帝王亲耕藉田之制,并祀先农,以示劝农。《旧唐书·礼仪志》:“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藉于千亩之甸。”

第十三组乐章是太乐旧有。

第十四组乐章,显庆中,皇后亲蚕,内出享先蚕乐章。《旧唐书·礼仪志》:“季春吉巳,祭先蚕于公桑,皇后亲桑。”

第十五组乐章,文宣王即孔子,皇太子亲释奠。《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旧唐书·礼仪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正宣父坐于南面,册赠文宣王,春秋二仲上丁,令三公摄行事。”

魏晋南北朝期间,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拜孔揖颜之礼多在国家太学举行,往往是国子监祭酒负责祭祀。唐代作为宫廷祭祀,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祀。

第十六组乐章是太乐旧有。

第十七组乐章,武成王即姜太公吕尚,据郭茂倩《乐府》,唐释奠武成王,旧以文宣王乐章用之。德宗贞元中诏于邵补造。《旧唐书·礼仪志》:“开元十九年(731年),于两京置太公尚父庙一所,以汉留侯张良配飨。至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闰四月,又尊为武成王,选历代良将为十哲。”

第十八组乐章,是《龙池乐》的歌辞。《唐会要》:“开元元年(713年),内出祭龙池乐章,十六年(728年)筑坛于兴庆宫,以仲春月祭之。”这组《享龙池乐章》的作者分别是:紫微令姚崇、左拾遗蔡孚、太府少卿沈佺期、黄门侍郎卢怀慎、殿中监姜皎、吏部尚书崔日用、紫微侍郎苏颋、黄门侍郎李乂、工部侍郎姜晞、兵部侍郎裴璀。

 

二、宗庙之祀。

除了祭祀天神,还要祭祀人鬼。宗庙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太庙,即皇室的祖庙。

《尚书大传》:“庙者,貌也。”

《释名》:“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所谓“七庙”,指的是周代制定的宗庙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和而为七。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平时宗庙祭祀的对象是始祖和七世内的祖宗。

汉代宗庙祭祀增加了“功臣配飨制度”。唐代将其制度化,将功臣按具体的时代和功德不同,分别配在不同的庙主之室。据《旧唐书·礼仪志》,唐玄宗决定,唐高祖室配裴寂、刘文静;唐太宗室配长孙无忌、李靖、杜如晦;唐高宗室配褚遂良、高季辅、刘仁轨;唐中宗室配狄仁杰、魏元忠、王同皎,共11人。以后各代帝王陆续增补。

1、享太庙

第13卷收录的是:《享太庙乐章》之永和、肃和、雍和、长发舞、大基舞、大成舞、大明舞、寿和、舒和、雍和、永和;《享太庙乐章》之崇德舞、钧天舞、太和舞、景云舞、光大舞;《享太庙乐章》之迎神、金奏、送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之第一、第二、第三登歌、第四迎神、第五饮福、第六送文舞、第七迎武舞、第八武舞作、第九撤俎、第十送神;《享太庙乐章》之严和、升和、虔和、歆和、承光舞、延和、同和、宁和、恭和、通和、昭和、诚敬、肃和、昭感;《享太庙乐章》之永和三章、太和、肃和、雍和二章、文舞、光大舞、长发舞、大政舞、大成舞、大明舞、崇德舞、钧天舞、大和舞、景云舞、福和、舒和、凯安四章、登歌、永和;《享太庙乐章》之广运舞、惟新舞、保大舞、文明舞、大顺舞、象德舞、和宁舞、大定舞、宣宗室舞、懿宗室舞、咸宁舞。共7组73篇(二章、三章、四章合并者计为1篇)

《旧唐书·礼仪志》:“唐礼,四时各以孟月享太庙。”

第一组乐章是贞观中享太庙乐的歌辞,魏徵、褚亮等作。

第二组乐章是高宗永徽以后续造享太庙乐章。献太宗用《崇德之舞》,高宗用《钧天之舞》,中宗用《太和之舞》,睿宗用《景云之舞》,皇祖宣皇帝用《广大之舞》。旧乐章宣、元二宫同用《长发》,其词亦同,开元十年始造别词,而宣帝更用《广大》。

第三组乐章是太乐旧有。

第四组乐章是武后称帝改唐为周后新置武氏宗庙所制。从第三登歌至第十送神,都是先言篇数,后言仪节,只有第一、第二只言篇数,未言仪节,按照祭祀的礼法推断,第一下当有“迎神”二字,第二下当有“皇帝行”三字,至于第四下的“迎神”则是“迎俎”之误,因为在登歌之后应该是迎俎而非迎神。

第五组乐章是中宗神龙元年享太庙乐的歌辞,有皇后参与。皇后助享、皇后行用《正和》,词同贞观中宫朝会,登歌、奠鬯用《昭和》,皇后酌献、饮福用《诚敬》,撤俎用《肃和》,送神用《昭感》。

第六组乐章是明皇开元七年享太庙乐的歌辞。景皇帝旧用《大基》,至是改用《大政》。乐章并特进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张说撰。

第七组乐章是肃宗宝应以后续造享太庙乐章。献明皇用《广运之舞》,郭子仪撰辞;肃宗用《惟新之舞》,刘晏撰辞;代宗用《保大之舞》,郭子仪撰辞;德宗用《文明之舞》,郑馀庆撰辞;顺宗用《大顺之舞》,郑絪撰辞;宪宗用《象德之舞》,段文昌撰辞;穆宗用《和宁之舞》,牛僧孺撰辞;武宗用《大定之舞》,李回撰辞;昭宗用《咸宁之舞》,作者不详;宣宗、懿宗有舞词而名不传。

 

2、祭奠老子、皋繇、皇后

第14卷收录的是:《太清宫乐章》之煌煌、冲和、香初上、再上、终上、紫极舞、序入破第一奏、第二奏、第三奏、登歌、真和;《德明兴圣庙乐章》之迎神、登歌奠币、迎俎、德明酌献、兴圣酌献、亚献终献、送神;《仪坤庙乐章》之永和、金奏(一本无此章)、太和、肃和、雍和、昭升、坤贞、寿和、舒和、安和、雍和、永和;《仪坤庙乐章》之迎神、送神;《昭德皇后庙乐章》之永和、肃和、雍和、坤元、寿和、舒和、凯安、雍和、永和。共5组41篇。

第一组乐章,据《旧唐书·礼仪志》:“明皇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诏两京诸州置玄元庙。天宝二年三月,以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唐以老子李耳为始祖,追尊为圣祖玄元皇帝,其庙曰太清宫。

第二组乐章是吏部侍郎李舒撰。明皇天宝二年三月,追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

第三组乐章,据《旧唐书·礼仪志》,睿宗景云元年冬,追尊昭成、肃明二皇后,于亲仁里别置仪坤庙,四时享祭。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肃明皇后刘氏、昭成皇后窦氏(玄宗的母亲)均是在入宫朝见武则天时遇害的。这组乐章的作者分别是徐彦伯、丘说、张齐贤、郑善玉、薛稷、徐坚、胡雄、刘子玄、员半千、祝钦明,有的乐章作者不详。

第四组乐章与前略同,无徐彦伯、祝钦明之词(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第五组乐章是昭德皇后庙祭祀所用歌辞。昭德皇后是德宗的皇后,顺宗的生母。

 

3、祭祀太子、皇后的祖先

第15卷收录的是:《让皇帝庙乐章》之迎神、奠币、迎俎、酌献、亚献终献、送神;《享隐太子庙乐章》之诚和、肃和、雍和、舒和、凯安;《隐太子庙乐章》之迎神、送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之迎神、登歌酌鬯、迎俎酌献、送文舞迎武舞、武舞作;《享懿德太子庙乐章》之迎神、登歌酌鬯、迎俎酌献、送文舞迎武舞、武舞作;《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之迎神、登歌酌鬯、迎俎酌献、送文舞迎武舞、武舞作;《享文敬太子庙乐章》之请神、登歌、迎俎酌献、送文舞迎武舞、亚献终献、送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之请神、登歌、迎俎酌献、送文舞出迎武舞入、亚献终献、送神;《武后崇先庙乐章》;《褒德庙乐章》之昭德、进德、褒德、武舞作、彰德。共10组46篇。

太子是储君,登基以后就成为皇帝,这里的几位太子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当上皇帝,或者本来是亲王被追谥为太子的。

第一组乐章由吏部侍郎李舒撰迎神。让皇帝李宪是睿宗长子,武后时立为太子。睿宗将建东宫,宪认为平王(玄宗)有大功,坚持让平王作太子。卒谥让皇帝。

第二组乐章是贞观中享隐天子庙乐的歌辞。隐太子李建成是高祖李渊的长子,太宗李世民兄。武德元年立为太子,九年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太宗即位,追封息王,谥隐。贞观十六年,追赠皇太子。

第三组乐章是太乐旧有。

第四组乐章是享章怀天子庙乐的歌辞。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年)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调露二年(680年)废为庶人,及武后临朝,逼令自杀。景云元年(710年)追谥为章怀太子。

第五组乐章是神龙初年享懿德太子庙的歌辞。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中宗李显的长子,出生后即被高宗立为皇太孙,后被武则天废黜。大足元年(701年)因议论张易之兄弟事,被武后杖杀。中宗复位,追赠皇太子,谥懿德。

第六组乐章是景云中享节愍太子庙的歌辞。节愍太子李重俊是中宗李显的第三子,神龙二年(706年)立为皇太子,三年,率兵诛武三思父子,俄而兵败,死于乱军中。睿宗即位,赠皇太子,谥节愍。

第七组乐章是享文敬太子庙的歌辞,作者分别是陈京、冯伉、崔邠、张荐,有的作者不详。文敬太子李謜,顺宗李诵子,贞元四年(788年)封邕王,历任义武、昭义等节度大使。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赠文敬太子。

第八组乐章的作者分别是杜羔、李逢吉、孟简、裴度、王涯。惠昭太子李宁,宪宗李忱长子,元和四年(809年)立为皇太子,死于元和六年十二月,年19,谥惠昭。

第九组乐章在卷5则天皇帝本集中题为《唐武氏享先庙乐章》。《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第十组乐章,神龙中,中宗为皇后韦氏祖考立庙曰褒德。

 

以上把《全唐诗》的6卷59组368篇《郊庙歌辞》分别结合唐代宫廷的祭祀活动进行了归纳整理。

另外《全唐诗》卷15还有3组舞曲歌辞:《功成庆善乐舞词》在卷1太宗皇帝本集中题为《幸武功庆善宫》;《中和乐舞词》在卷4德宗皇帝本集中题为《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凯乐歌辞》(包括《破阵乐》、《应圣期》、《贺圣欢》、《君臣同庆乐》。体现了诗、乐、舞的一体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安意如
后一篇:薛飞的朗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