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什么终结郑民生效应的恶劣传染

(2010-04-29 08:00:47)
标签:

杂谈

拿什么终结郑民生效应的恶劣传染

 

曹 林

 

28日上午9时,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被依法执行了枪决。郑民生被正法了,然而,校园血案没有终结,就在郑民生被枪决后不到6小时后——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这一幕,与3月23日发生在南平实验小学门前那血腥一幕何其相似,又一个郑民生,又一个南平血案。

尚不清楚是否有人员死亡,学校门口挤满了焦急的家长。没什么比孩子的苦难更触痛我们,没什么比孩子的安危更让人揪心,我想,公众的心一定与挤满在学校门口的家长们一样焦急。尚末听说有人死亡,这是相比南平血案惟一让人稍感安心的信息,期待受伤的18名孩子和1名教师都能挺过来。

一边牵挂着孩子们的安危,刷新新闻关注着他们的动态。一边恐怖于那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暗示:雷州的校园惨案,发生在郑民生被处决的当天,凶手选择行凶时间,发生在郑民生被枪决后不到6小时之后。我拼命地拒绝想这两件事间的联系,说服自己相信两者只是偶然的巧合。可时间上的紧贴和事件上的相同让我根本无法回避两者的关联,难以回避那个让人恐惧的暗示和隐喻:难道“郑民生们”真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我的孩子的安全,我们校园的安全。

记者在现场看到,砍人的男子年约40岁,与郑民生一般的年龄。我不敢想,凶手是不是知道郑民生事件,知道郑今天被枪决,所以选在了这一天;也不敢想,他选择这样的时间是不是想向社会传递什么信息。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南平血案后接连发生的这起校园惨案,让人看到了犯罪令人恐怖的传染。

犯罪专家认为,犯罪是有传染性的。比如就有专家以前段时间接连发生的灭门惨案为例谈到犯罪的传染:如同疾病的传染一样,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复制效应。潜在的犯罪人群从犯罪中受到启发,从中去发现、研究作案方式和作案手段,犯罪往往具有示范效应。专家举例说,1982年北京一的哥在天安门前开车撞死5名无辜群众,该案报道后全国好几个地方连续发生开车撞人事件。从凶手的作案方式和选择对象看,不能排除,雷州这起校园惨案是受到了南平血案的暗示和传染。

选择社会最脆弱地方报复社会,拿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下手,郑民生传染了一种非常可怕的暗示。他被依法枪决了,他罪恶的生命终结了,可他种下的这个恶毒的魔咒传染开来了。面对这个让人心惊胆颤的犯罪传染,我们的社会拿什么去消除和斩断呢?

首先应该是在道义上坚持谴责和批判这种报复社会的恶劣行径。郑民生案发生后,舆论一片谴责之声,然而也有一些人站到了同情郑民生的那一边,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体制,认为郑的精神问题源于社会的精神问题,恶不在个人而在体制,是体制的迫害使郑从一个救人者变成一个杀人者。我是非常反感这种一出问题就统统往体制上推的论调的,顺着这种逻辑郑民生会被描述成一个反抗体制、反抗不公的英雄。这种思维看似深刻和站在道德高地,实际是一种鼓励以暴制暴的嗜血逻辑,一种渲染仇恨、推崇暴力的血腥思维。你受到不公待遇,你就可以杀人了,就可以拿那些无辜的孩子报复吗?一个失去理智的人屠杀孩子报复社会,不去谴责这种恶行,反而为这种失去理智的行为寻找道义借口,这样的论调无异是在为血腥报复推波助澜,在社会中传递了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暗示。郑民生心灵扭曲了,我们不能跟着他一起扭曲。

终结郑民生的恐怖传染,首先就是击碎他们那种“报复社会”的道义幻觉,收起那种不分是非的同情。社会要有这样的共识,报复社会杀人,是不可赦之恶;拿最无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更是万恶不赦。

另一方面是从校园安全防范着手。南平血案后,教育部专门开会分析了南平校园惨案,并要求学校门口须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设施等。不知道雷州这所小学是怎么落实教育部通知的,怎么让凶手轻易进入校园并大开杀戒。犯罪已形成传染,校园管理者再也不能有侥幸心理,侥幸地以为血案不会发生在本校,侥幸地以为本地没有郑民生。把校舍建成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这不仅应表现在校舍防震上,还应表现在防范校园血案上。校园是一个社会最脆弱的地方,它很容易成为作恶者选择作案的地方,管理者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斩断这种犯罪传染,可能还需要许多层面的努力,起码先要在这两个方面扎牢安全的篱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