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凑排比句”反映怎样一种官场文风
(2010-03-08 07:32:57)
标签:
杂谈 |
“硬凑排比句”反映怎样一种官场文风
曹 林
今年两会后媒体盘点两会炮手时,66岁的政协委员张维庆肯定能荣登榜首,这位现任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在分组讨论
《政府工作报告》时,细数当前买官卖官愈演愈烈、领导视察难获真相、接待领导迎来送往负担沉重等八大歪风;并以亲身经历发出感慨“做高官20多年讲真话越来越难”。张的言论引起舆论强烈反响。这位受到公众好评的部级高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批评起“硬凑排比句”的官场文风:现在的讲话咬文嚼字,硬凑排比句,谁能记住这么多排比句?长此下去,祸国殃民。
尖锐的批评一针见血,让我等深受某些官员“硬凑排比句”之害的台下听众大觉痛快。
说到硬凑排比句,首先想起前年两会时作家贾平凹的一句经典评论,在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时,贾委员一句精短概括语惊四座:“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许多委员都对贾平凹的评论表达了认同。“没有排比句”成为委员们赞赏政府报告的标准,可见委员们都跟张维庆主任一样,对“硬凑排比句”的官场文风深恶痛疾。
张维庆提到,今年贾主席所作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四十分钟,讲得实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确实如此,甚至连一向苛刻的外电都有类似的评价。同样,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文风上也赢得了公众好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用百姓听得懂和记得住的大白话,没有官话套话和大话空话。比如那些被媒体和公众广为引用和大加赞誉的几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等等,都不是排比句,也没有堆砌词藻,却产生远比那些硬凑越来的排比句更大的气势和更震撼民心的力量。比如温总理去年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一个要求,让普通群众能够“听得懂和愿意听”。
气势蕴于对民意的敏锐把握中,力量也是通过对民生的关切和民权的尊重而表现出来的,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方面堪称典范。排比句再排山倒海和气势如虹,如果不贴切并没有内容,只会让公众厌恶和反感。
并非一味拒斥排比句,源于中国骈文的这种句式在文法上并没有原罪,自然贴切并内容的排比句,能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既在工整对仗中更有表达效率,更在朗朗上口中更能让人记住,并能营造一种提振人心的氛围和气势。可是,排比句不能硬凑,前面有四个字,后面只有三个字,非要硬凑出四个字来和前面排比,既弄乱了句式和扰乱了搭配,强拉硬凑不伦不类,让人觉得无比滑稽可笑。
不知什么时候官场兴起了一股“硬凑排比句”的歪风,也成为官话套话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仿佛不用排比就凸显不了自己的领导身份,讲话上没有一边串排比就显得很不上档次一样。“硬凑排比句”流行,我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排比句是一种带着天然霸道气势的句式,居高临下如排山倒海,领导喜欢借这种句式来表现权力的威严和凸显官员的范儿,排比成为领导炫耀权力和发号施令的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一些官员的讲话空洞无物,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既缺乏对民生的关注,又提不出什么有洞见的想法,只好通过硬凑排比句来装点门面和营造气势,让人感觉讲话似乎很有内容,起码排比一个接一个,好像挺有才挺有内涵的。
喜欢硬凑排比的官员,建议多读读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多下基层走走听听老百姓怎么说。读多了听多了,你讲话时就不会拿那些硬凑的排比句充门面和当拐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