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诗群”杂议
文/褚矗
中原诗群:诗歌评论的建立跟进,尤其是诗歌批评的真诚。
建立真正的诗歌评论,必须有真正的评论作者出现,在诗歌文本充足的前提下,我们迫切的需要理论的构建,评论需要及时的跟进。目前我们“中原诗群”的评论客观上来说是很浅薄的,虽然丁东亚、余子愚已经再往诗歌评论的方向做出努力,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还没能跳出自我陶醉的圈子。诚然,诗歌需要鼓励,我们需要给诗歌作者的创作成果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给诗歌作者带来良好的成长空间,使诗歌作者有前进的动力,诗歌评论也不是诗歌批评,但是我们必须有这个批评和接受批评的魄力,不破不立,没有人指出不足,只会在洋洋自得中死亡,陷入自我的迷恋和陶醉不可自拔。作为我们“中原诗群”内部成员我们必须互相指出缺点不足,这个需要彼此的真诚和坦率,究竟是好与坏,是缺点还是优点,大家来共同探讨,彼此进步。真诚的批评必须展开,当然批评与建设并重,诗歌评论指出诗歌作者文本的优点与独特之处是自不待说的。
诗歌评论的跟进,诗歌真诚批评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有理论建设,“中原诗群”不能是一批盲目的诗歌写作者,必须有诗人从理论上给这一个群体以理论性的总结,这个靠突围后的影响力,也靠“中原诗群”诗人本身的努力。
中原诗群:突围的可能及其意义?
诗歌圈一向都不平静,甚至是一向都很热闹,当诗歌的繁华淡去,当诗歌往日的光彩不在,当诗歌走下神坛,当诗歌远离民众不在是一场全民的运动,诗歌也就回归了正常。但是这个时候诗歌圈里却依然热闹非凡,然而这个热闹并不见得就是繁荣,热热闹闹的开场悄然无声的结束什么也没有留下的不在少数。
“中原诗群”是以地域联系自觉形成起来的一个诗歌群体,它的自觉性占有主导的成分,这个自觉是这个群体的优越性所在,自觉的聚拢使“中原诗群”更加有认同感、有归属感,有向心力,这是以诗群形式突围的能量与优势所在,也是群体突围的可能。
“中原诗群”不是散兵游勇的作战,他是一个团体,个体以最优秀的文本贡献于团体使团体力量达到最大,从而实现诗歌文本与诗歌理念理念的传播。实现这一群体每一个个体的诗歌文本的传播,实现贯穿“中原诗群”整体的诗歌理念与诗歌精神的传播。
我们今天提出要突围,那么就要思考突围的意义,我们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肯定不止一次的向自己内心叩问过突围的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突围?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个人诗歌抱负的实现,个人在诗歌圈内得到承认和认可,所谓的自己成名,那么我们的突围具备实质意义吗?我认为单单是这样的话仍旧具备意义,诗人渴望文本得到承认,渴望成名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真的单单是这样的那么突围所具备的意义就会大大的减损。
我们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要明白突围不是为了个体在诗歌圈占一席之地,或者说是不单单是,否则突围就真像林原说的在外人看来仅仅是一种无助挣扎,为了得到认可的无助挣扎,看来好玩也好笑。
“中原诗群”突围的真正内涵是诗歌的一种先锋姿态,一种不甘沉闷,不甘平庸的姿态,一种打破旧秩序重建秩序的姿态,一种冲破种种包围的气势,这种精神气势才是突围的意义,“中原诗群”的突围要在诗歌史上留下一种姿态,不是如何去取得个人成名的姿态,而是以群体力量义无反顾冲击诗坛的平庸、庸俗、无聊的一种姿态和精神。我们在一开始就需要思考,在思考中进步,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
我们“中原诗群”每一个个体要时刻思考突围的内核和意义,来丰富我们自己,丰富我们这场突围运动。
中原诗群:我们的定位和使命?
我们今天提出河南诗歌就是我们现在“中原诗群”突围的这个概念,我们该怎样给自己去定位,林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两条出路:一是,在突围中获得话语权,进而发挥自己的能力,复兴中原文化,另一条路,就是在挣扎中进入文学史。我认为无论是这两者的哪一种我们做到了都算作是一次成功的突围,获得话语权为河南诗歌乃至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后起者铺路,为整个河南乃至全国的诗歌写作者,为后来者树下一个突围的榜样,为诗歌盛唐的到来积蓄力量,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突围就不是毫无意义的挣扎。
我常常拿诗歌的走卒定位自己,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如果拿到诗歌上来用就是不想写出好诗的诗人不该是一个好诗人,诗人都想写出好诗,但是时代本身有局限性,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达质变,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我们处在新诗发展的量变中,我们今天突围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本身诗歌文本、诗歌理念得到认同和传播,同样也是在为诗歌发展积蓄力量,我们在为河南诗歌全国诗歌的未来积蓄力量,以集体突围的形式使后来者明了这种积极建设、勇于开拓的姿态。这也是诗歌的先锋姿态,突围就是抗争,就是前进,就是开拓,突围具有和先锋一样的内核,诗歌的突围在先锋性上必须有所体现。
我们这些人今天大多数在20几岁的年龄,能够写多久我们并不确定,但很明确的是我们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诗歌也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我们处在变化发展中,也处在历史中,突围为诗歌“盛唐”做出的积淀或许就出现在我们这一群人身上,或许出在后来者身上,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真诚的对待对这个过程。
中原诗群:诗歌文本共性与个性的确立,诗歌文本的成熟,个人风格的巩固形成。
没有哪一个诗歌群体是真正以地域形式得到认可的,真正的得到认可的是诗歌文本本身的与众不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以群体形式突围会不会真的进入诗歌史?我想诗歌是没有地域界限的,但是诗歌文本却会有区别,诗歌文本的探索追求才是诗歌追求的终极。假使我们“中原诗群”的突围以群像式被记住,以诗歌事件被记住,那么我们的突围真的在诗歌文本诗歌发展上做出贡献了吗?朦胧诗、莽汉、非非、下半身都是以诗歌流派的形式被记住,在于他们诗歌文本的特质,在于他们对诗歌写作可能性上的探索和延伸,在于他们在文本上的开创与开拓。
我们中原文化的多元性使我们这一群体的创作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仍旧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寻求共性的一个基础,一种可能,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出这中间的共性。只有找出这个共性我们河南诗歌才具有与别处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个特质的追寻才是最可宝贵之处,我们必须为河南诗歌的特质追寻建设做出努力。
文本共性的寻找是这一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根本,共性的基础上个人写作的个性必须趋于成熟稳定,探索是不可避免的,诗歌需要先锋的姿态,但是必须有一段时期的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目前我们河南80后诗人的写作大多数还没有真正的稳定,没有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也就是自己诗歌有别于其他诗人,使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诗这样的一种个人特质。所以我们当前要加快自己的步伐,集体的寻找自己的语言优势,尽早的形成个人的风格,并使这一风格更加丰满成熟。
中原诗群:突围的外延
突围的结果不一定就是被承认,就像战场上将士被包围突围本身不一定成功一样,但是突围代表的是一种姿态,“中原诗群”的突围是对诗歌尊严的捍卫,我们并不一定就真的得到承认,但是突围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突围本身就是力量的体现,就是一种不怕失败的姿态,突围本身是对诗歌现状的不满与抗争,因为被包围才会突围,我们不是被他处的诗歌所包围,因为没有哪一地域的诗歌真正走的很远,实际上大家都是在挣扎,个别优秀的诗人靠自身的努力和机缘得到认同,更多的优秀诗人和诗歌文本在日趋浮躁的社会和诗坛被湮没、被吞噬。
突围实际上是对诗歌圈现状的突围,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场斗争,我们的突围是对诗歌写作浮躁现状的突围,是对诗歌文本缺乏创新和韧性的突围,是对诗歌写作者游戏态度的突围,是对诗歌写作虚假的突围,也就是说我们注重的是突围的过程,在突围中我们以群体的力量战胜个体的不足,找出和弥补个体的缺陷。突围的外延是:对自我的新认知,群体的新认知,诗歌的新认知。我们不是在突围中互相吹捧也不是互相挑刺,而是在突围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认出不足而有所进步,使自己的诗歌写作有新的突破。
中原诗群:一点设想
毫无疑问的诗歌目前处于低估,诗人们渴望打破这个热热闹闹却不死不活的状态,但是打破显得多么无力,多么无所适从。面对消费时代,诗歌几乎失语。我们“中原诗群”正在做事情就是打破,为这件事情我们不知是应该骄傲还是应该悲哀,不知道是青春的激情作祟还是诗歌的引领,总之是在行动。这一行动体现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定义,在行动中日益丰满。
行动是一个日趋完善的过程,这里提出个人一两点拙见:
1.前边已经提到评论的跟进,那么我想对于“中原诗群”的诗人来说每个月由每个人选取他人个人认为优秀的诗歌进行点评,我还是提到评论的真诚,我们要大胆肯定同时要敢于指出不足。在点评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理论修养,诗歌写出来就不再单单属于自己,评论无需拘泥,自由批评,形成氛围。
2.理论的建设,《中原诗刊》以后每期应该有关于中原诗歌的理论性文章,必须对诗歌文本的抒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 西屿、高野、余子愚、周涛、刘良伟等已经走入社会,丁东亚、马东旭、林原也即将步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阅读的时间势必会减少,然而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们的优势在于处在社会、接近社会,能够在社会中扑捉真实,抒写现实。诗人需要敏锐的觉察社会,书写时代,他们具有这种敏锐性,对于现实的把握和抒写我想是这些诗人们走向成熟的一个方向。而西间、北荒、刘旭阳、董非、褚矗、荒原、芒川、隆采、马锡凯等依然要在高校就读几年,对于这些校园诗人来说,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就尤其重要,也更加现实,不仅是诗歌文本的阅读还有诗歌理论的阅读,要有广泛的涉猎,美学、哲学等的阅读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走入社会后有更深厚的积淀,以便能够厚积薄发。这两种力量理论与现实有效结合势必会使中原诗歌大放异彩。
补记:就在文章将要发到博客时看到丁东亚《穿越“隐喻”的飞行――论于坚的诗》,倍感欣喜与惊诧,我看到我们“中原诗群”中诗歌评论先行者的探索与实力,看到了我们“中原诗群”的力量。我更加坚信了东亚在第一届中原青年诗会上的话: 未来的诗歌界是属于我们这年轻一代的。
褚矗
2009年4月10日晚 于
河南工业大学 落花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