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出家

(2020-12-20 10:21:4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看中国

     谈出家

              沈东子

 

对男人而言,出家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意味着从此要过非世俗的生活,衣食住行都与以往不一样了,不仅不吃肉不碰女人,还要念经行善拯救众生。一个人要有怎样的遭遇,才会想到出家呢,那一定是很严重的事,严重到整个人生发生转折,对以往的生活不存留恋,甚至对世俗人生产生怀疑。

比如宝哥哥心爱的林妹妹死了,他看破红尘,觉得只有去当和尚,这世界才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记得那年春夏之交之后,千家驹在美国出家了,成了出家人,敢情也是因为万念俱灰吧。无论宝还是千,出家都有一种悲情,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是没有选择,才出此下策,如果这世界遂自己的愿,就不会有出家的想法。

在传统文化中,出家常常意味着逃避,面前关山万重,实在过不去了,咱走独木桥好吧?所以出家人常被看作人生的loser(失败者)。如果说贾、千出家,是昭告一种人生态度,是对社会不公的无声抗议,那么李叔同的出家,则完全是另一种境界,是对佛学的身体力行。李皈依佛门,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属于近代史上的大事。

一般人出家是消极的,李则是主动的选择,这位高僧曾经是阔少,一生走马章台风流倜傥,谈不上有多少不如意。不过内心经历过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他是认真的,出家前为了确认自己的适应能力,曾断食三周,从此奉素食,潜心念佛,沿着佛学先辈的足迹,向世人译解各种佛经。

后人将李的出家,演绎出各种传奇,不乏悲情的解读,似乎出世总不如入世快乐,这实在是站在入世人的角度,对出世的解读。隔着精神的河流,去揣摩对岸的人生,我们自然只能是猜度,这猜度越善意,则越显悲悯。

当然出家人成千上万,不好一概而论,但至少在弘一法师身上,除了悲,还有欣,而且他完成了由悲到欣的灵魂过渡,穿越宽阔的悲情之河,到彼岸去了。那彼岸有些远,在一般人的视线之外,我们可望不可即,垫起脚尖看,也只见一点佛光。

人类灵魂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受苦,通过受苦抵达宁静与救赎,当然不仅仅救赎自己,还要拯救他人。为什么受苦可以完成拯救?这个问题很哲学也很宗教,似乎有点玄,其实想透了也简单,无非是用苦行感化他人,去行善积德,这善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文明与人性,对立的品行是野蛮与兽性。

经济的高速发展,GDP的巨大积累,与内心救赎是没有关联的,人不会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自然行善,尤其是没有信仰,缺少反省能力的民族,经济越发展,越凸显人性的邪恶与贪婪,给其他民族带来焦虑与不安,不知道发达后究竟想干什么,是买下梵高的所有绘画,还是把全世界的鱼都吃光?

我们身上都有善与恶,这是与生俱来的,文明的力量就是努力扬善抑恶,尽量压制恶的生长空间,为了对付恶,人类想了很多招,最直截了当的办法,是立法,谁犯法惩罚谁,从拘留、鞭挞到坐牢到处决,都是为了对付恶。这是犯法以后的处置。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影响犯法前的心灵,让人少犯法或者不犯法?有,就是信仰。

无论哪种宗教哪种信仰,说到底都是宽厚的力量,希望在恶发作之前,将其遏制甚至扼杀于萌芽状态,为行善腾挪出更多的空间。如果什么信仰都没有,或者把虚妄当作信仰,内心总是不踏实的,我说的不是训诫,是自我告诫。一般人出家,是逃避尘世,而李叔同出家,是净化尘世,这是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好吃不过饺子
后一篇:我的业余爱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