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走一片云

标签:
geilkweilin |
分类: 看名人 |
不带走一片云
美国摄影家威廉·埃德加·盖尔博士(William Edgar Geil,1865-1925),出生于费城东北的宾州小镇道伊尔斯城,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大半生都在世界各地游走,足迹遍及各大洲,喜欢深入腹地,拍摄偏远地区的风光。他在大学时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分别于1903年,1905年,1909年和1912年四次来华,泛舟长江,攀登五岳,据说用三个月时间,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成为徒步走完2500公里明长城第一人。他后来又去中非拍俾格米人,去巴布亚新几内亚拍食人族,一刻都没闲着。敢于孤身出没于蛮荒之地,自然需要一身本领,据说此公擅长格斗,枪法精准。
盖尔拍摄的图片。真实再现了中华大地的山川地貌和人文风情,在他生前就分成不同主题在纽约和费城出版,《中国长城》记录了自己的长城之旅,《中国五岳》收入的是在泰山、嵩山、衡山、华山和恒山拍摄的旖旎景色,《扬子江上扬基佬》记下了一个美国年轻人在长江两岸的所见所闻,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十八省府》,按旅程的时间顺序,集中展示了十八座当时省城的风貌,依次为杭州、福州、广州、桂林、贵阳、云南府(昆明)、苏州、南京、安庆、南昌、武昌、长沙、成都、兰州、西安、太原、开封府(开封)、济南,最后是国都北京,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足见盖尔旅游覆盖面之宽广。
盖尔当年是由广州沿西江逆流而上到达广西的,先到梧州,然后顺桂江(漓江)经平乐、阳朔到当时的省城桂林,拜会时任巡抚张鸣歧。张鸣歧1903年到桂林,开始做幕僚,辅佐两广总督岑春煊,后经岑举荐,先做布政使,继而做上巡抚。张在广西推行新政,办学堂,设法院,还别出心裁新设咨议局,大有众人议政参政的气象。张见盖尔来访,安排其参观独秀峰脚下新修的咨议局会堂,并巡游省府大院,也即今日桂林王城,并设宴招待盖尔一行,相谈甚欢。盖尔认为张思想活跃,是位开明官员。张后来升任两广总督,参与镇压黄花岗起义,当然那是后话。逗留数日后,盖尔离桂前往贵阳。
1912年,盖尔娶一位名叫康斯坦丝·爱默生的富家小姐为妻,这位爱默生小姐有点来头,是美国大文豪爱默生的远亲,就是写《论自然》的那个拉尔夫·爱默生。1925年,盖尔在意大利游历期间,染上流感不幸病逝于威尼斯。丈夫的突然离去,沉重打击了康斯坦丝,她不懂摄影,望着丈夫留下的21箱图片资料,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处理,只好锁在居所的阁楼上,那是一栋有三十间屋子的大宅。这一锁就是35年,1959年康斯坦丝去世,家族变卖房产时,把这些箱子也一同卖掉了,卖给了一个叫古斯塔夫森的藏家,好在古懂行,买下后发现是历史照片,就一直存着,临终时交待后人,找个合适的机会,将资料捐给道伊尔斯城历史学会。
故事还没完。2008年初夏的一天,一位英国人来到道伊尔斯城,一路打探找到当地历史学会办公地点,小心翼翼敲开了门。这人名叫威廉·林赛,长期痴迷于长城的壮丽景色,一直致力于研究长城史,他曾手握一卷盖尔拍摄的《中国长城》,沿着盖尔的足迹行走探寻,发现半个多世纪过去,长城的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城墙塌陷了,有的塔楼不见了,越走越觉得盖尔不简单,为后人留下这么多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但是林赛觉得很纳闷,这个盖尔拍了那么多照片,怎么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呢?几乎不再被后人提起,要不是手上有这本书,林赛自己也不知道世上曾有这么一个人。
他先后前往伦敦图书馆和宾州州立博物馆查询,都没找到盖尔的资料,不想有一天收到道伊尔斯城历史学会研究人员亚当姆斯基的电邮,说学会最近收到一批捐赠品,是有关中国的老照片,包括大量长城图片,学会只知道拍摄者盖尔是本地人,对他在海外的活动一无所知,鉴于您是长城研究专家,不知是否可以提供一点盖尔的信息?林赛见信大喜过望,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一边正愁找不到盖尔的后人,另一边在征集家乡名人的线索,两条线终于对接了。林赛立马动身前往道伊尔斯城,于是有了前面那一幕。
此行解开了林赛心中的疑团,盖尔为何没能出名,没能像其他历险家如斯文·赫定那样留名青史?盖因他除了拍摄,从不拿走当地任何东西。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专注于摄影,叹服大自然的瑰丽和不同人种文化的丰富性,不曾想过挖一块殿堂的石头,撬一片寺庙的瓦带回去,至于把敦煌壁画割下来,连同大量经卷用马队驮走的做法,在他看来就是罪孽。他没有证物捐给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自然也就不会在史册上留名。不过他似乎不在乎这些,只醉心于摄影,除了足迹,什么也没留下,除了照片,不带走一片云。在第一次登上长城后,盖尔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作为第一位登临长城的宾州人,我感到很荣幸,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