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嘘桂林城
(2014-02-05 13:46: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看桂林 |
唏嘘桂林城
桂林在抗战期间遭到日寇毁灭性的轰炸,全城几成废墟,这是桂林此后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抗战前的桂林还是比较繁荣的,19世纪中叶遭太平军围困数月,在象鼻山、牯牛山上架大炮轰击城内,但守军固守不出,太平军最终还是绕城而走,往湖南而去,桂林城由此逃过一劫。辛亥革命时期,桂林是省府所在,巡抚沈秉成周旋于革命党和保皇党之间,待局势明朗后易帜独立,桂林得以和平进入民国,也没造成社会动乱。此后各派军阀混战,倒是挨过几次兵乱,比如1924年遭沈鸿英围城三月,好在城内粮草充足,也没饿死人。这是桂林作为省城遭遇的三次险情。
真正给桂林毁灭性的打击的是日本人。日军为切断湘桂线铁路,同时打击桂系军队,从1938年开始密集轰炸桂林,仅1938年12月5日一天,就出动飞机数十架次轮番往市中心投弹,炸死五千余人,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这在当时的许多西方报纸上都有报道,其惨状震惊世界。到1939年,日本人连洋人的教堂和教会医院都不放过,一概夷为平地。这还只是轰炸,此后日军遣重兵攻打桂林城,遭到守军殊死抵抗,城内展开巷战,房屋俱成灰烬。桂林的建筑多半是木质结构或由竹子搭成,自然经不住战火的摧残,战斗结束时,全城仅剩阳桥头的一栋钢筋水泥建筑幸存,后成为日军桂林司令部。
这幢建筑叫榕城饭店,代表了桂林30年代的繁华,大概有五六层高,里面除了客房,还有旋转扶梯和木地板的舞厅,我小时候见过。1945年桂林光复时,全城一片废墟,几乎没有完整的房子,榕城饭店因是日军司令部,日寇投降时未敢破坏。接下来国共争夺天下,当局也无心建设,一座昔日歌舞升平的华南重镇,就这样衰落了。街面上只有一些平房,市中心十字街一带盖了一些骑楼,楼上住人,楼下是昏暗的商户。十几年后桂林再次遭受重创,1968年的武斗,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
当时两派以榕湖和杉湖为界,将桂林分成南北两部分,两派都声称拥戴毛,互相发射炮弹,坐落在榕湖边上的榕城饭店首当其冲,变成争夺的焦点。进攻一方因防守方火力太凶猛,无法靠近饭店,发明一种“新式”炸药包,挖坑放一小炸药包,盖上厚钢板,上面置一大炸药包,分别点燃。小的先炸,轰隆一声将大的掀到饭店上,就这样反复轰炸,把那幢建筑炸得千疮百孔。武斗结束后,那饭店也残破了,记得一个夜晚驻军爆破施工,轰然巨响后饭店荡然无存,彻底清除了那个民国的象征。
当时从伏波山下的旧盐街,沿漓江边一直到杉湖,全是临时搭建的木板平房,供房屋被毁的居民住宿,说是临时居住,有的人家一住就十几年,孩子的青春期都度过了,我的好几个小学同学,都住这样的屋子。至于商店昏暗的状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小商店不用说了,里面黑黢黢的,尤其是十字街周边那些卖布、卖日用品的商店,老百姓俗称张永发或别的什么名称,商品放在柜台里,根本看不清是什么东西,要想弄明白花色、质料,绝对不可能,别忘了那时候的商品是不让触摸的,记得我买过一本作业簿,当时以为封面是蓝的,出了店门才发现是黑的。
百货大楼也好不到哪儿去,桂林的百货大楼在文明路口,是两层楼的,楼上是木地板,还比较敞亮,不过木楼梯已踩得坑坑洼洼。一楼就黯淡了。那一楼里面是半月形的格局,我有时为了抄近路看电影,会从店内穿过,要是遇上下雨前的阴天,走路得小心了,否则撞到人都不知道,运气不好还会撞到推车。可能有读者会说,不可能,店里总会有灯吧,是的,店里确实有灯,亮起来还挺气派的,可是灯是有,但经常没电,只能点蜡烛,稀稀落落的,远看跟墓地差不多。置身在这样环境里,会有购物的心情吗?当然有,不但有,还很强烈,因为家里什么都缺呀,能买到是你的福气。有次风传要卖一批军大衣,这下不得了,大伙儿天还没亮就去排队,你想想天没亮跟点蜡烛有什么区别呢?
我开画店时,曾经遇到过结队前来旅游的日本老兵,他们对桂林的现状感到惊奇,好像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不过话又说回来,日本在二战末期被炸得也够惨的,广岛、长崎不用说了,东京也是一片焦土,还不照样恢复了元气,东京在60年代就举办奥运会了,可80年代的桂林仍旧满目苍夷。准确地说,桂林是90年代中期后才开始变样的,变成了如今的样子,虽然还算不上锦衣绣服,但好歹摆脱了褴褛衣衫,只希望执政者珍惜她的容颜,让碧玉簪保持翠绿,青罗带依旧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