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吸血鬼

标签:
吸血鬼斯托克文化 |
分类: 看名人 |
灵异吸血鬼
随着《暮光之城》等电影的播放,吸血鬼开始为我们所熟悉。洋人对吸血鬼的迷恋,我们是看不懂的,如果一定要对这种感觉做个比喻,大概相当于洋人不明白中国的武侠,不明白武当与少林的区别,或者什么叫葵花点穴。武功高强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坏人有武功会加倍祸害社会,所以需要有武功的好人去灭他,这种人叫大侠。吸血鬼不等于侠,但也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青面獠牙,若当初把Vampire译成僵尸,而不是吸血鬼,似乎恐怖感要少一些,不过僵尸的特性是尸,而吸血鬼是有生命的,这是东西文化的差别所在。
洋人赋予吸血鬼的不是功夫,是灵异功能,其实也是一种功夫,只是他们不叫功夫,叫功能,比如会飞,会洞察人的感情变化,改变火焰的形状等等。英国人把《呼啸山庄》也归为灵异小说,举个例子吧,凯瑟琳死后,希思克利夫一直守在她的棺木前,守了几天几夜,我们当然明白这当中的眷恋与深情,但英国读者读出的是别样的含义,按照流传的说法,人死后是有可能变成吸血鬼的,希守在旁边,就是巴望她成为吸血鬼,他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成全她,供养她,因为吸血鬼是永生的,这是一种更为刻骨铭心的解读。
吸血鬼小说的鼻祖是爱尔兰小说家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1847—1912),他的小说《吸血鬼德拉库拉》(Vampire Dracula)如今依然是影视界的热门题材,电影《惊情400年》就是据此改编而成的。斯托克对吸血鬼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开创了吸血鬼有好坏之分的先河,好吸血鬼不但本领高强,而且富于正义感,温情似水,侠骨柔肠,爱女人也为女人所爱,这样血肉丰满的人物,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形象,调动起来的阅读感觉,自然较先前大为丰富,因此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斯托克的灵感来自英格兰东北部渔港维特比(Whitby),维特比历史悠久,平日宁静安详,偶尔能听到教堂的钟声,当年库克船长就是由此出发开始其壮丽的环球探险。小镇的典雅气质吸引了众多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卡罗尔、《月亮宝石》的作者科林斯等都曾在此小住。据说斯托克逗留小镇期间,一次走进一家古老的图书馆翻书,忽然看到有本书上写着“德拉库拉”,觉得与正在构思的角色极为吻合,于是用上了这个名字。
斯托克在世时名气并不大,在伦敦一家剧院做经纪人,偶尔写点小说,那时候大作家一大堆,吉卜林、斯蒂文森、柯南道尔等都如雷贯耳,相形之下斯托克默默无闻,但他的小说以其无与伦比的前瞻性超越了同代作家,一百多年后终于被后代读者所认可,吸血鬼德拉库拉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文学形象。斯托克的例子再次证明,有的文学是写给后人看的。德拉库拉赋予小镇维特比迷人的意象,如今镇上的许多景点都与吸血鬼有关,尤其遇上满月的夜晚,游人会禁不住浮想联翩,因为按照小说的描写,德拉库拉这时候会出来游荡,不过他只吸处女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