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斯德哥尔摩
(2008-10-07 16:06:57)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斯德哥尔摩文化 |
分类: 看世界 |
秋天的斯德哥尔摩
我有时觉得诺贝尔这个人挺有意思的,都说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习武的人摆下擂台,与挑战者过上几招,旁人可以看出谁的武功更高强,可文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个体的写作行为,谁好说谁比谁写得更好?就好象大自然里的花卉,谁好说牡丹就一定比梅花漂亮?可那个喜欢化学的诺贝尔不甘心,他要死后出钱,把全世界的作家拢起来,非得从中挑出一个或两个不可,认定是最好的。秋天的斯德哥尔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其实做这样一件事,未必讨人喜欢。对于那些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这倒不是什么坏事,把作家排成一溜儿,像验马口那样一个一个掰开看,至少可以见识更多作品。但对于写作圈而言,是好是坏就难说了,获奖了当然高兴,没获奖多少会有点失落,而获奖者毕竟是少数,所以每年秋天颁奖时,失落的作家总是占多数。
如果一个作家够超然,够平静,当然可以不在乎这个奖,但是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却难。你可以不在乎它,或者装做不在乎它,但世界在乎它,世人常常要通过一个奖项的颁布,才知道哪个作家最优秀——虽说获奖与优秀常常是两回事。社会的认可,对任何作家都是诱惑,认可意味着地位、财富和权威,所以面对一项大奖,就像面对一个房子那么大的苹果,谁都想得到,谁都不能免俗,至于得不得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奖都是由人评出来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不时也会有点私心,把这个奖塞给某个平庸的北欧作家,甚至看花了眼,塞给中文和英文都不够漂亮的赛珍珠,但总的说来,这个奖在现今世界上,还算是比较公正公平的,至少要比什么斯大林文学奖金公平多了。不知道如今还有哪个有自尊心的作家,好意思说自己曾经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那种文学奖的含义,除了政治,还是政治,而且是极度变形的政治,变形到成了历史的怪物。文学这匹马,一旦被套上政治的紧箍咒,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否则会变成驴。
诺贝尔奖之所以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一方面是它的奖项比较多,涉及诸多科学和人文领域,另一方面在于它的评选是相对公平的,以文学奖为例,在一百多年的获奖者名单中,可以找出许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大师,罗曼·罗兰、萧伯纳、叶芝、纪德、福克纳、海明威、加缪、萨特、索尔仁尼琴等等都是,这对于一项年年评选的文学奖而言,已经足以骄傲了,证明那些评委的眼光,像时光一样具有穿透性。今年的文学奖会给谁,不知道,只要是授予真正的文学,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响起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