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用拐杖,她用笔
沈东子
印象中多丽丝·莱辛是个老作家了,不仅年纪大,成名也早,她的小说在上世纪60年代,就经常入选各种英美文学经典读本,与毛姆、伊夫林·沃等英语大家齐名,短篇尤其出色,堪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萨奇媲美,因此得知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有点吃惊,我以为她早就进西敏寺了,要知道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家,最后去世的伊夫林·沃,去世也已有40余年。
记得80年代后期,我在漓江社编辑《青年外国文学》杂志,联络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翻译的年轻人,那时候的青年译者真有一股热忱,说起自己研究的外国小说,如数家珍,谈到具体的作家,更是一往深情,有位河北大学的女硕士,向我介绍印度作家纳拉扬,我说我读过纳拉扬的几篇小说,她立刻停止叙述,瞥我一眼,仿佛我夺走了她心爱的人。跟我讲述莱辛的,是个江西大学的小伙子,他对她推崇备至,热情洋溢地解说《金色笔记》和《非洲故事集》,我问他愿意译吗?他说试试吧。
过了几个月,他果然寄来了自己译好的莱辛短篇《无魔法可售》(No Witchcraft for
Sale),小说讲述了非洲变革时期,白人孩子与黑人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友谊,先前我曾读过她的另一个短篇《温柔的蝗灾》(A Mild
Attack of
Locusts),故事也发生在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因此对小说的背景比较熟悉,而这背景也正是莱辛少女时代生活的背景。莱辛的写作风格,总体来说是现实主义的,虽然语言平实简洁,但也有相当的翻译难度,所谓越平实,越难译好,就有这层意思,那个小伙子译得还不错。如今学英文的人也多,但面对当下高报酬的各种职业,不知还有几个青年学子,愿意从事这样艰辛的文字劳动?
莱辛这样的老作家,跟我们的老作家不一样,我们的老作家上了一定年纪,基本上就封笔了,儿孙绕膝,尽享功成名就后的天伦之乐。莱辛在漫长的岁月中从未辍笔,从未停止过思考,对社会平等和女性权利有独到的见解,她用笔做拐杖,撑起自己的耄耋之年,近年仍时有力作面世,2007年更以88岁高龄,推出新作长篇小说《裂口》(The
Cleft)。有文学,才有灵魂,有灵魂,人就不会衰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条件,要求获奖作家不但要写出鸿篇巨制,还要持续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莱辛坚持写作70余年,这分强悍的文学坚持,也是她获得褒奖的重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