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看桂林 |
要怪只能怪日本人
除了米粉,山水画大概是桂林的又一特产。我在许多风景区,见人销售桂林山水画,问起来,老板都是桂林人,杭州、西安、丽江都有,连北京都见过。北方本来没有南方的景色,为什么也要销售山水画呢?因为挣钱,因为销售的对象是国外游客。一般西洋人对国画的理解是很模糊的,看见白纸上有一些黑黑的线条,便认定是艺术,价钱又不高,于是就买了。
其实当他决定买时,他心里不是把这东西当作中国的国粹,而只是当作一件旅游纪念品,加上有的画家喜欢当场表演,寥寥几笔就完成一幅作品,让西洋人觉得中国的国画,跟中国的杂技也差不多,玩玩可以,离艺术还远。要知道一幅经典的西洋油画,要画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才值那么多钱。
这里的山水自然仪态万方,这里的山水画却一言难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谓好的,是指一流画家留下的作品,像李可染、吴冠中、白雪石、宗其香等人,喜欢画漓江两岸的风光,民间收藏了不少他们的画作,甚至徐悲鸿、刘海粟的作品,近年都有发现。桂林本地也有很好的画家,比如李骆公,此公早年留日学西画,曾在东京参加过当时的先锋画展,在日本有些名气,后回天津任画院院长,70年代南贬兴安,见这里风物宜人,便留下不走了,名噪一时的漓江画童,好几个就是他培养出来的。李的字融书法与绘画于一炉,写个酒字,右边像个酒坛子,左边三点像溅出来的三滴酒。
前面说的是好的,那不好的呢,因为来钱容易,又因为游客没有鉴赏力,众人见连福利镇的扇子和临桂牛皮画都卖钱,于是纷纷拿起了画笔,画山的皱折太费工夫,就把宣纸揉做一团,用干笔涂,还学会了仿制古画的速成工艺,用茶水浸,柴烟熏,烧几个破洞更好,做出虫咬的痕迹。这也怪不得谁,要怪只能怪日本人。
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腾飞,一般日本人手里都有几个钱,连九州岛的农民都很神气,成群结队出国狎妓,玩过还要shopping。日本人土是土,可毕竟知道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很灿烂的,特别喜欢逛艺术品商店,看见墙上那些泛黄的画作,欣喜若狂,以为不是唐伯虎,就是郑板桥,没准是尧舜的手迹也难说,真是捡了天大的便宜,再掏出索尼计算器一算,一幅画也就值一顿料理,亚斯伊(便宜)呀,恨不得把整个画店都买下来。
你说遇上这样的日本人,还有什么好谦虚的呢?他们有钱了,喜欢文化,我们有文化,但没钱,真是双赢的格局。记得有个画店进了一批仿古山水画,标价300元一幅,挂在墙上一礼拜,也没卖出去。店家心想,这批画线条粗黑,颜色暗淡,画面乱糟糟的,很合北海道渔民的胃口啊,怎么就没人要呢。他在标签300元后面,加了一个零,变成3000元。知道什么叫扫货吗?第二天来了一伙日本人,一扫而光。那个店家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