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人的进口,我的出口

(2006-12-24 22:21:07)
分类: 看桂林

别人的进口,我的出口

                                                 沈东子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曾在展览馆工作,那展览馆在花桥旁,靠着小东江,里面有好几个展厅,还有楼上。中央是露天的,铺了鹅卵石,种了几棵桂花树。父亲上班时,就任由我在里面乱窜,看什么油画展、国画展、书法展,人家买了票,得老老实实按展厅顺序观看,由一号厅看到二号厅,再到三号厅,四号厅,我不买票不说,还可以随意走动,占了不少便宜。

 

展览馆外面是大片的菜地,春天一片油菜花,映着对岸的七星岩,二楼的画家就在阳台上写生,真是近水楼台。靠江边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菜地,可以走到上游的村子。我常常坐在石阶上,看村里的农民,挑着箩筐往来于小路,箩筐里什么都有,甘蔗、红薯、玉米,木炭、菜花、活鸡。挑箩筐的多半是黝黑的农妇,进城时孩子绑在背上,箩筐里装着萝卜白菜。回来时萝卜白菜卖掉了一些,就把剩余的菜担在一只箩筐里,孩子担在另一只箩筐里。大概丰子恺先生看见过这一幕,他曾说广西妇女是最吃得苦的。

 

晒得久了,肤色当然会黑。记得父亲说过一件事,说那时举办文艺汇演,各县都送节目来参加,有个县送的节目叫《挑个菠萝上北京》,由两个女演员表演合挑一个菠萝的舞蹈。看节目的名字挺好的,可以推荐给京城,可看节目时才发现不行,因为表演挑菠萝的两个女演员,个头小不说,人也太黑了,真要推荐上去,节目名要改成《三个菠萝上北京》才好。

 

没过多久,展厅里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那些描绘风景的图画不见了,开始出现许多图片和雕塑,反映的是万恶的旧社会,有交租的农民、可怜的童工,还有黑糊糊的矿工。有时会展览得很细,还有展品,比如当年讨饭的碗,地主打人的皮鞭等,详细描述劳动人民怎样受到剥削,生活多么困苦,又如何进行英勇斗争等等,后来终于盼到了天亮,解放军来了。参观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大人和小孩子都有,都排着队,怀着崇敬的心情默默走过,感受历史上那些悲惨的篇章。

 

我目睹了展品的摆放过程,哪件展品先放哪里,后来又放哪里,隔板怎么钉,图片怎么挂,都看在眼里,知道那碗其实是一位阿姨从家里拿来的,那皮鞭是一位叔叔动手做的,所以心情就不像其他观众那么崇敬。更有意思的是,等观众走完,准备闭馆时,我常常会由四号厅看到三号厅,再到二号厅,一号厅,别人的进口,成了我的出口。

 

回想起来,这样看的结果,是很震撼的。你从正面可以看见历史的脸,从后面就看见了历史的屁股。以前总以为黑暗过去后,会有光明,光明是历史的终点,是一个句号,而我从光明看起,一直看到黑暗,于是不免想到,既然黑暗过去后,会有光明,那么光明过去后,也还会有黑暗的,不过是一种时光的轮回而已。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黑暗,也没有绝对的光明。

                                                                                                       2006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 还 在 下
后一篇:苏州沧浪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