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拷问灵魂的目光

(2006-04-11 12:32:35)
分类: 看电影
                              (卡波特年轻时的照片)
 
拷问灵魂的目光 

拷问灵魂的目光

沈东子

 

195911月的一个凌晨,两个陌生男人摸进了美国堪萨斯州一座小城里的一栋住宅。此前他们听说这座住宅的男主人身上,有一万美金的现款,于是想碰碰运气,把这笔钱弄到手。可是事情跟两个贼人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他们把一家四口绑起来,搜遍了每间屋子,甚至砸烂了隔墙,也没能找到那一万元现金,最后只搜出了50美元。

恼怒之下,贼人把一家人全部杀害,用刀割断了男主人的喉咙,又用枪把妻子和两个女儿打死,卧室的墙壁上溅着无辜者的鲜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座小城叫霍尔科姆,卡波特在书中说,在这宗凶杀案发生前,霍尔科姆如同阿肯色河默默流淌的河水一样,不为人所知,可如今发生了这宗残忍的案子,它的名字一夜间传遍了美国,恐惧像流感一样在大城小镇蔓延。电影《卡波特》再现了卡波特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调查过程。

卡波特(1924—1984)是一位作家,早年因为创作小说《蒂法尼的早餐》一举成名。霍尔科姆灭门惨案发生后,他受《纽约人》杂志的委托,前往堪萨斯了解事情真相。经过六年艰苦的调查写作,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冷血》。

1966年,卡波特在纽约举办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朗读了《冷血》前三章的部分段落,获得与会者的赞扬,朗读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响了数分钟之久。这个场面宣告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这就是如今风行美国的Nonfiction(非虚构小说)的由来。

所谓非虚构小说,就是将真实与虚构熔为一炉,用虚构的手法描写真实的事件,或者用卡波特的话说,就是要创造“一种新闻体小说形式,这种形式能容纳事件的真实性、电影的直接性、散文的随意性和深度以及诗歌的精确”。曾有人对小说中人物对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卡波特说,他每次采访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打字机前回忆整理,捕捉并再现当时的场景。与中国式报告文学不同的是,报告文学注重事件本身,而非虚构小说更看重寻访当事人的内心。

为了准确把握这一事件,卡波特首先去了解被害人一家的情况,当时曾有谣传,说凶手是大女儿的男朋友,因为他是被害人家庭最后见到的客人。后来犯罪嫌疑人落网,卡波特旁听了审讯过程,查阅了法庭审讯材料,并与主犯佩里·史密斯进行了长时间面对面的交谈,做了大量笔记和录音,然后以小说方式进行不露声色的描述和分析。

探访人的灵魂,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潜行。电影《卡波特》里的大量镜头,是卡波特与佩里·史密斯的对视,卡波特逼问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烁,佩里·史密斯的思绪,则在卡波特的逼视下,回到了凶杀现场……

他和同伙如何窥视被害人的住宅,如何潜入住宅,捆绑一家四口,翻箱倒柜找钱,恼怒之下同伙欲强奸大女儿,被他阻止,他与男主人的对话,被男主人的镇定所感染,又感到恐惧,忽然在极度恐惧中挥刀刺向男主人的咽喉,操枪对剩下的女眷一阵乱轰……

采访在深入进行,行刑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卡波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佩里·史密斯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可这没有用,虽然他帮助佩里·史密斯获得了灵魂的解脱,但佩里·史密斯的身体,最终还是在堪萨斯城监狱的绞架上结束了挣扎。

                                                          2006年4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