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十论之唯心论
记得少年时看《聊斋》第一篇《考城隍》有这样一句话: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对这句话很不以为然。柳泉凡是讲究有心无心,不重事实,不重存在,明显的是唯心主义论调。
历来史家评论秦始皇,多指为暴君,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罪行累累,然始皇帝统一文字,确立中华民族根基,又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设立郡县制,试问哪项措施不是彪炳千古的伟业?即便是焚书坑儒,也是为统一思想,消弭邪说,占领精神文明阵地嘛。而修建长城虽然劳民伤财,直接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却一次次为汉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保持千年黄河流域的文明。而今,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第七大奇迹。
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写的很有意思。
《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执政,成王年幼无知,于是放逐成王,一时留言四起,而在成王改过之后,周公还政,成就千古佳话。而王莽同样执政,群臣比为周公,熟料王莽不甘为臣,篡汉自立,总成千古骂名。很多时候,无论你出发点如何,结果还是更重要的。
我爱聊斋,从小学到现在也看了二三十遍了,一篇短短的文字,总让我反复品味,且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感受。
最近重看《考城隍》,却对这个唯心论颇有好感,很多时候,情随事异,读书也是如此。
关于唯心论,在高中学习马哲的时候,听老师讲过,并且对书上所说,深信不疑,记得在《马哲》上讲了两个小故事,印象深刻。一个是佛家典故,讲群僧说法,看到江中舟行,一僧人说是风动,一僧人说是帆动,而慧能高喊,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仁者心动。一时间众人大愕,随即一片喝彩。一个是王阳明的故事,讲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现在还记得老师批驳这两个故事的神情,脸上冷冷的,嘴角挂着一丝轻蔑的笑。江州舟行,难道心中舟行,心不动就不行?而王阳明更是荒唐,你闭上眼睛,花就不存在了吗?纯粹无稽之谈。
哎,现行的填鸭式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大多数青少年都会不假思索的接受课本的观点,即便有人有鬼神思想或宗教信仰,但是即便是他们自己也会有浓重的另类之感,而其实,并非如此。
慧能作为佛家大德,讲究的是对佛法对人生的顿悟,而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兼具儒释,讲究“心外无物”,很多时候花开花落却是是存在,但是对于个体的你,却未必如此。我们说“视如无物”就是这个意思。当你开眼看花的时候,眼中有花,自然心中有花,而当你闭眼时,心中无花,即便花依然存在,对你而言,依然无花。
在《聊斋》中写了个《画壁》的故事,讲一人游古寺,观壁画,不知不觉身入画中,和画中少女几番缱绻,最终受惊,飘落而下,反观壁上少女已改换妆容,变为妇人。其实人世浮华,多有类此。
《世说新语》中写阮步兵久闻会稽山中有高士,于是前往寻访,果见一人独坐山巅沉默不语,阮步兵对之长啸,却毫无反应,于是颓然归去,临到山脚,忽闻半空中声若龙吟,响彻云霄,久久不息。两位高人交流比常人另类,不以语言,不以眼神,而已长啸,虽不闻一言,心中却已胜千言万语。魏晋人物轻实体,重精神,正类慧能、阳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