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如此漠视生命?
【新闻背景】“六一”前夕,安徽太和县5名13岁小学生因受到一些男孩的骚扰和侮辱,留遗书相约集体自杀,其中4人手拉手跳水,2人溺亡。6月29日,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4名少年为“取乐”、“寻求刺激”,用殴打方式残忍虐待致死妇女案尘埃落定,北京市一中院宣判4人共获刑57年。
六月是一个如花的季节,所有的生命都应该灿烂,尤其是那些含苞待放的蓓蕾。可偏偏事与愿违,一起自戕,一起虐杀,一头一尾,一正一反,主角却都是孩子。残忍的两则消息,犹如布满天空的阴霾,昏暗了整个六月。
这两起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件残酷地摆在眼前,痛心、惋惜、愤怒、悲悯、哀伤……当所有的复杂情感平复下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如此漠视生命?
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这两起事件不难发现,发生在千里之外、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孤立的“个案”,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相约集体自杀的5个女孩,当天下午上课前喝了半斤白酒和两瓶啤酒,上第一节课时,就有人晕了,还在教室内呕吐,但“当时老师没有说什么”,所以才有她们放学后的“慷慨赴死”。虐杀妇女的4名少年,三人出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最小的女孩则是父母忙于生意,基本“顾不上管她”,案发前,4人先后从各自的学校退学,“天天都在一起,上网、看电视,没别的,很无聊。”由此可见,孩子们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也不是谁后天的“恶意培养”,而是冷漠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渴求与希望,是教育的冷漠扼杀了孩子的善良与纯真。拷问良心,教育难辞其咎。
当然,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不会播撒“恶之种”,让灿烂的生命开放出邪恶的“恶之花”,使我们饱尝“恶之果”的。但摆在面前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孩子被家长、被老师、被他人漠视,总是生活在一种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无人喝彩的状态下,才导致他们漠视生命、漠视他人的。当“我看青山无所谓”的时候,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事件发生的诱因只是一根导火索,孩子心底长期被漠视、被压抑这座“火山”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要外界条件“适宜”,一触即发在所难免。
现如今,我们的教育十分功利,用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热什么追什么,各种教育名词、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唯独忽视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更多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满足教育,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是拔苗教育,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一鼓脑儿地硬性填塞,至于孩子想什么要什么根本无人、无暇顾及。学校教育则一直在应试与素质之间“拔河”、博弈,其实质仍是一种竞争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分享教育、生命教育,所以问题才层出不穷,矛盾才此消彼长、恶性循环。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生命不是草芥尘埃,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生命也不是黄金粪土,可以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如果在生活中教育里,你不愿意倾听一朵花开声音,感受一只鸟儿飞过天空的美丽,那就只能感受罪恶的狰狞与残酷的凄厉。
迷路的孩子已经用生命的代价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切莫再漠视孩子的心灵!愿我们生命的教育不再空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