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美国杂谈银行 |
中国经济舆论场是否准确、完整地表达了中央政策原意?这是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达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国际风云变幻,一些恶意势力每天都在想方设法搞垮中国经济、甚至拨付专款针对中国发动舆论战的特殊时期,中国经济舆论场完整、准确传达中央各项经济政策,意义则更为重大。因为,经济舆论决定经济预期,经济预期决定资本流向,资本流向决定市场走势,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规律。
经验告诉我们:经济舆论场上,对国家经济政策“断章取义”,其破坏力相当大。尤其在经济重大历史性转折时期,重大经济政策频出,而这时候,许多经济言论经常出现“怪味儿”。表面看,似乎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一家之言,或者是为说着方便将完整政策表述简化为一个词,但其实呢?这其中有没有“顺势而为的刻意扭曲”?
比如,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国经济战略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新时代、新理念之下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是更加突出了“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而两句话合起来的大致意思或许是:办好自己的事,让世界离不开中国,让国际国内双循环自然而然地相互促进。所以,简单将新发展格局解释为“双循环”或许并不合适,因为它可能会误导市场认为“中央经济政策会在国内、国际平均用力”。正因如此,“新发展格局”就是新发展格局,已经足够完整准确、足够简约、足够凝练,根本无须、也不能简化为“双循环”。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断章取义”的问题。比如,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的方向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个完整的表述,但曾几何时,中国舆论场却经常片面地强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避开“先富带后富”,避开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或许,这样的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积极作用,但久而久之,会不会让我们忘掉社会主义的本质?会不会为资本野蛮生长或为富不仁提供土壤?
再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原意无非是“市场和政府必须各司其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但一些专家言论却刻意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对无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甚至私下明确说“‘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重点”。这是刻意要砍掉政府作为社会公器之手?让中国市场变成资本为所欲为的“自由市场”?
这不是杞人忧天的多虑,而是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倾向,防止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在中国蔓延,防止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处置具体问题时出现认识偏差。最近,面对越发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但是,舆论如果片面放大“求稳”基调,会不会导致“进取”不足的社会氛围?会不会让“稳”变成不作为的借口?还有,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明明是“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是,在一些人心中似乎只有“一个毫不动摇”,一会儿是“非公经济退出论”,一会儿是“私有化合理论”,这样的舆论势必导致社会认知混乱,甚至让民营资本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必须谨防中国经济舆论场中的那股“邪气”,长期任由其或明或暗而且并非少数地存在,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干扰着、扭曲着社会公众对中央政策准确而完整的理解,从而破坏中国社会公众对国家经济前景的预期。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预期与经济现实形成恶性循环,那将是非常残酷的“正反馈效应”,它对经济的破坏力很大。历史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均与此类“恶性循环正反馈”密切相关。
怎么办?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大大强化社会预期管理,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经济舆论与市场预期之间的良性循环”,各有关部门“有机会要说,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说”,哪怕是“车轱辘话”也要不厌其烦地“来回转”,这实际是不断矫正社会预期的过程,同时也是废掉那些别有用心者“嘴功”的必要手段。